黄霑的“中国味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9:06 南方日报 |
郭珊 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黄霑纵横香港乐坛30载,创作逾2000首流行曲,其作品不仅一直风靡整个华人乐坛,而且其水准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曾剖析自己依托电视走红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香港人是就着电视连续剧下饭的啊。一边吃着饭,一边看《上海滩》。”“顺带着我和顾嘉辉两个老鬼也跟着红”。然而“辉黄”二人的天作之合,在今天看来却远远超越了电视荧屏的界限,他们成就了罗文和甄妮这样具有时代意义的实力派歌手,更令一向以金粉浮华、急功近利著称的香港娱乐圈多了一点“中国味道”。无论是《沧海一声笑》里面通达率性,豪迈洒脱的“豪情还剩一襟晚照”,“浮沉随浪记今朝”,还是《两忘烟水里》里悱恻低回的“往日意今日痴,他朝两忘烟水里”,无不从浓厚的中国传统诗词韵味之中,跳脱出现代人对世间悲欢离合的领悟与处世态度。 最难得的还是,黄霑在才气之外,不忘一个文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道义,《狮子山下》“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的呐喊,曾在金融风暴、非典肆虐等时期鼓舞了港人志气;《我的中国心》又曾令多少漂泊海外的中华儿女热泪沾襟!这种涌动在字里行间里的中国情怀,正是他身上“中国味道”的底气和来源,与他的奇才天赋相乘,孕育出“不朽香江名句”。 黄霑虽然远去了,但他生前对如今港台乐坛的批评,至今仍催人反省。他曾说“香港粤语流行曲死了。1996年是19亿,现在是3亿,19亿的生意变成3亿就是死。”对不懂唱歌、大卖色相的歌手,对矫揉造作、狗屁不通的词作,包括对Beyond吃老本过活,英皇“只能拼命包装几个漂亮妞”,他一向快人快语、痛快猛批。尤其是他将周杰伦玩的HIP-HOP和R&B比作“洋人唱京剧”,“加州牛肉面”,即使添加了很多中国文化典故在里面,还是变了质,终究“衣不称身”。他对当今香港第一词人林夕的揶揄同样不留情面,“一年写五六百首歌,李白也写不了那么多”,说他是用商人的精明心思在搞创作。 黄霑为人张狂,狷介,乐观,豁达,60多岁还攻读博士学位,生前曾叫人刻了一方印,叫做“不信人间尽耳聋”。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现在有得写就写下去,拼了命写,写到没人听,写到没人要,写到死。”可惜,一语成谶,驾鹤西去。然而马不停蹄的悲伤,毕竟不适合这位前辈,倒不如好好想想他在1995年为佛山图书馆题写的“为中国文化尽心尽力”几个字,为越来越淡薄的“中国味道”埋头尽快找一条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