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人为本的生态立省之路--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体现科学发展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9:28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10月13日,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合水村任彦廷正在收获3亩退耕地上栽种的柑橘,乐滋滋的老人告诉记者:“今年光卖柑橘纯收入已有2000元,还有3亩退耕地栽了杨树套种了花椒,明年就能见效。”

  印江自治县党委、政府在狠抓生态环境建设中大胆尝试:把移民搬迁与退耕还林相结合,将山区群众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群众集中搬迁到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鼓励群众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先后从梵净山绝对保护区迁出281户1348人到保护区外,并在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1050亩,不仅有效保护了梵净山的森林植被,搬迁户从事经商和旅游业后也实现了增产增收。

  我省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全省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8%,水土流失有近80%来自于坡耕地。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我省在2000年和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于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委、省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中心,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和安排部署。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科学规划部署,加大治理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各级党委、政府依靠科技,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林竹、林草、林药、林茶、林菜、林果以及速生坑木林和纸浆林等治理模式。习水县确定的林药结合、林竹结合、林草结合和培育坑木林等4种治理模式,加快了退耕还林进度,收到明显效果。该县2002年实施的5.5万亩退耕还林和5.5万亩荒山造林经省级和国家核查,营造林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获省“营造林质量一等奖”。

  据统计,退耕还林5年来我省累计实施林草结合74.82万亩、林竹结合53.53万亩、林茶结合14.85万亩、林药结合34.04万亩、林菜(多年生)结合7.39万亩、林果结合65.95万亩、速丰林185.61万亩,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了后劲。

  我省在实施退耕还林中,一方面坚持重点布局在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单产。2003年全省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6.8%。

  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中,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专业队造林、大户承包造林等行之有效的造林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尤其是我省民兵预备役专业队造林得到了中央军委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反响较大。同时我省还对工程监理制度和信息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使工程变过去的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事后监督为全过程监督。“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在全省86个工程县推广应用后,全面提升了工程建设和规范管理水平。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造林实绩核查,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评分名列全国第三。

  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中央累计下达我省退耕还林任务103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20万亩、荒山造林517万亩。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省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20.2万亩,占计划数520万亩的100.03%;荒山造林完成517.2万亩,占计划数517万亩的100.03%。工程建设涉及全省9个市、州、地86个县(市、区)的1100多个乡镇、1.2万多个行政村、194万农户。截至今年6月,全省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粮食118.5万吨,占应兑现数124.5万吨的95.2%;兑现退耕还林现金补助14520.9万元,占应兑现数16600万元的87.5%,从而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迅速得以遏制,生态效益初步显现,为建设长江、珠江“两江”生态屏障,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柴琴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