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达尔曼实业股份公司退市调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9:49 中国新闻网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股市中的上市公司退市方式,如果由达尔曼来刷新,其实并不奇怪。因无法如期披露定期财报的理由而退市,这在中国股市将是开天辟地第一家,也是在《公司法》规定的三种退市方式中惟一启动亏损退市方式之后的第二种退市方式。 随着第二种退市方式的出现,第三种方式“因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而退市”是否会随之而来? 三种退市方式一旦倾巢而出,意味着将无情地推倒股市“老千们”的多米诺骨牌。中国股市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过程中,一场不小的风云激荡也将在所难免 达尔曼:刷新退市政策 本刊记者 刘彦 中国股市实行退市机制5年来,人们仿佛已麻木于一些公司以各种理由的“该退不退。”而今,达尔曼推陈出新,主动提出一个“史无前例”的退市原因。这是否意味着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怪圈 11月2日,陕西民企第一股——西安达 尔曼实业股份公司(达尔曼)发布公告称,公司无法如期发布2004年半年报而导致公司股票面临退市的风险。如果达尔曼真能因无法如期披露定期年报而退市,它将是中国股市第一家因这一理由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达尔曼的主业是利润高企的珠宝行业。然而目前该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有可能面临未退市即遭破产的命运。若事情果真如此,达尔曼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破产的上市公司。 2004年6月4日,中国证监会就对达尔曼立案稽查。11月11日,陕西证监局有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对于达尔曼的立案稽查已告结束,基本可以认定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虚假陈述等行为。目前该调查结果已经上交证监会,并将通过程序对该公司进行处罚。 同时,陕西省公安厅也已介入调查。据悉,达尔曼董事长许宗林涉嫌巨额诈骗。 然而,据本刊近日在西安市的调查显示,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目前仍在被各方竭力的挽救之中。 政府:能保就保 目前,为了达尔曼公司重组,西安市12个政府部门联合组成了一个小组,由市某主管领导负责。市体改办则是重组小组的具体负责部门之一。 据了解,目前西安市接待过有意向参予重组的企业有5家,但是均以无果告终。还有两家企业正在与市政府谈判中,其中一家是省内企业。“按照市政府的时间表,如果重组不能成功,将在明年1月2日面临退市的命运。”陕西省西安市体改办副主任张志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的原则是能保就保。” 11月14日,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达尔曼大厦的辅楼时,一位坐在值班室的人员说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大一个企业,政府不会袖手不管的。你有股票尽管持有就是了……” 一家与政府投资无关的民营上市企业,在董事长潜逃加拿大已经一年之后,股价从6元多跌到如今的1元4角,为何仍有人如此大言炎炎?记者无从得知。但是,政府主导的意识和行为确是事实。 达尔曼公司常务副总贾如意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他现在对于重组的事情,不好谈。具体由市体改委在主管,重组的公司从未找过他们。 11月12日,当本刊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西高新开发区的临时办公楼1楼时,留守的“清产核资小组”成员杨敏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具体问题,去问市政府和体改办。” 看来政府当家已是定局。然而,达尔曼这个烂摊子怎么收拾,却是一个难题。重组的核心障碍,是达尔曼的债务和官司。 在证监会做出处罚决定和公安部门的调查结果出来以前,债务难以确定。“债务将以调查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为准”,张志文说。债务数额打击着参与重组方的积极性。据悉,保守估计,也得3到4亿元。除此之外,与债权银行之间的协调,也是政府一大难题。但是即便如此,政府援手达尔曼这种并非国家投资的企业,动力来自哪里? “对于政府来说,面子问题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顾及对投资环境的影响。”陕西省银行同业协会的一位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个壳资源,除了有可能直接给当地政府带来几亿元的收益外,维护好的招商环境,方是题中应有之意。 另外,“达尔曼事情很复杂,涉及到职工的稳定、债务,还有追逃罪犯,维护社会影响等。”张志文说,“维护影响,保持稳定”,张反复说。 至于到明年1月2日,无人接盘,最后遭到退市的情况,“谁也不好说”。张志文介绍,“资产处置也很难。银行保全资产;公安部门追逃罪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能不管,但是也不好管,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有战略投资者,我们还是欢迎的。” 也有人士认为,政府重组绝对没有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一位政府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西安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已有暂停上市的先例,怎么到了这家民营企业,反倒紧张起来了?“刚上市的时候,这家公司就跟省里某些领导关系密切,现在虽然以前的领导不干了,但是影响不能不顾。”这位人士说。 银行:能拖就拖 除了政府,另外一个希望重组的力量,是债权银行。破产的主要阻力,也来自于银行。 “达尔曼事件的本质原因,是制度设计缺陷。资本金是国家的钱,国家的钱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流动资金圈的是股民的钱,一旦造成损失,银行和股民是最倒霉的两方。”陕西省银行同业协会那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倒霉”的银行,主要是指西安市与达尔曼及其相关企业存在贷款和担保业务的9家银行。其中,贷款额位居前列的是招商银行西安分行、陕西省信用联合社以及光大银行西安分行。这9家银行对达尔曼及其相关企业,提供了总计12.98亿元的贷款和担保。 经过连月追讨,各银行总计追回的款项约有6亿元左右,其余部分达尔曼公司已无力清偿。 据了解,这其中只有招商银行有达尔曼大厦做抵押。而其他银行手头的股权质押,现在已无价值可言。最不可思议的是,一家金融机构的支行一天就对达尔曼放出贷款24笔,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的信用贷款。 内部人士透露,在此情况下,银行并不希望对达尔曼执行破产,而最好是进行重组,哪怕再次注资,损失也将远远小于破产。达尔曼资不抵债的情况非常严重,如果达尔曼破产清偿,其固定资产约值2个亿,连几家银行分都不够,何况股民。因此只有重组起来的公司,才能使银行债权及股东利益不至于付之东流。在这一点上,银行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高度重合。 陕西省银行同业协会办公室一位管姓员工透露,在公安部门、证监会的处理意见和省政府统一说法出来之前,达尔曼事件的性质无法定义,银行动作也必定放缓。目前各家银行处于自查状态,先查清问题再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达尔曼是正常投资经营失败,还是金融诈骗,在结论没出来之前,相关银行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内部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银行与政府之间,可能已经就有关债权问题达成某种妥协。“市里的银行,还是要配合政府的重组步伐。为了平息股民的情绪,银行不会逼得那么急,他们也要放弃一小部分债权”,该内部人士透露。 至于银行有无腐败问题,也要等待结论出来才能得知。 事实上,自2003年4月1日开始,许宗林开始将他实际控制的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持达尔曼28.68%,为第一大股东)所持有的达尔曼8220万股分步骤向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和中国光大银行西安南郊支行进行质押贷款。尽管年报没有披露此质押贷款的数额,但依据达尔曼2002年底4.71元的每股净资产,其大约可获贷款3.8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达尔曼为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累计担保9250万元。这些贷款均发生在证监会的整改通知之后。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反复担保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但是大量贷款还是发生了。这里肯定存在问题。”西部证券分析师樊少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股民:能乱就乱 “上市公司中有作假的,但没见过这么假的。”一位调查办案人员此前对媒体说。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在一种虚拟的状态下进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彻底作假。 据西安市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达尔曼公司总投资为5.98亿元的“珠宝一条街”是达尔曼的标牌项目。1996年上市时,公司就拟投入3162万元,兴建号称要在1997年启用的西安国际珠宝交易中心,但至今仍未完工。外表华丽的达尔曼总部大楼只是个空架子,根本就没投入使用。但公司仅2002年就为此支付工程款8227万元。另外,2000年投资99万元的西安富士达传感器项目也杳无踪影,2001年第二次配股时公司称投资1.88亿元新建都江堰钻石加工中心,未见任何实物形态。 然而,掏空达尔曼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许宗林,自1996年以来,正是用了这种虚假手段,将十几亿元的上市资本慢慢转移。其中,据有关部门调查,有将近6个亿的资金,被许转移至国外隐匿。 尽管达尔曼重生的希望已趋于零,投资者惟一期盼的,就是对以身试法者的惩罚早点到来。但是,股民心态,此时变得十分复杂。 “最惨的就是股民,他们太缺乏识别能力了。”绝对没有买过一次达尔曼股票的陕西省金鹏科技公司证券分析师理解这样说。 对达尔曼恨之入骨的股民,又是最不希望达尔曼退市和破产的。 “如果破产,股民将一无所有。”樊少杰说。而重组,还有一线希望。甚至,那些抱着一元钱股票的股民,是最冲动的力量。在此,政府、银行,与股民形成了希望重组的怪圈。然而,重组了的达尔曼,会不会又将是下一个掏空投资者的袋子呢?谁也无法断定。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