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拟定三种攻伊方案 伊朗准备应对外来打击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13:30 新华网 |
11月21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塞菲表示,伊朗将遵守与法德英三国达成的协议,如期于本月22日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但美国对此仍不满意。有军事专家分析指出,目前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与其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对伊拉克的态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美对伊朗火药味浓 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曾多次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联系起来。这次在伊朗核问题上,美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伊朗与“反恐”等问题扯上关系。美国公布的“9·11”事件听证调查报告称,伊朗安全部门与拉登合谋制造了1996年美军驻沙特宰赫兰空军基地的爆炸事件。最新的美国情报又指出,“基地”组织成员可能与伊朗仍有密切联系。 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指责伊拉克拥有并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1月9日,伊朗宣布具备大量生产“流星-3”导弹能力后,美政府公开宣称这种射程达1300公里的导弹将对以色列和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构成威胁。此后,一个流亡国外的伊朗反政府组织声称,伊朗已从国际黑市上获取了核武器的设计图样与核原料。美国政府立即证实了这一说法。20日,布什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宣称伊朗企图隐瞒其生产核武器原料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事”。美国媒体指出,这使人想起了2002年9月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针对伊拉克的发言。现在看来,那次讲话实际上是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宣战书。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比照一下美发动伊战的做法就会发现,美国现在正努力让“矛盾”激化。具体的方法是,让国际社会认为伊朗仍在欺世盗名,最终把问题提交联合国。200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赴伊拉克商谈核查问题时,美政府反复表示,对伊拉克实施有效的核查无法实现。如今在法英德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朗协商初见成效时,美国媒体称伊朗已利用给予其考虑的时间完成了铀浓缩活动。布什从今年4月开始就一再表示,如有必要,有关问题的解决将从联合国开始。 尽管美军目前在调兵方面还没有什么动作,但英国《观察家报》发表评论说,其实美军已不需要为攻打伊朗进行太多的军事集结,因为无论是在伊朗东边的阿富汗还是西边的伊拉克,美军都已到了伊朗的家门口。 美制定攻伊三方案 英国《观察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近日都刊文表示,根据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圈内人士透露,美军方正在制定进攻伊朗的军事计划。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也对进行了披露。综合这些报道可以看出,美国设计的攻伊计划基本可分成“斩首领导人”、“清除核设施”、“推翻伊政权”等三种。 据透露,“斩首领导人”与“清除核设施”两种方案目前在美军内部颇受重视,相关的作战计划也较为成熟。法国《解放报》称,有关计划将由游弋在阿拉伯海上的“肯尼迪”号航母负责指挥与实施。今年10月9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亲临“肯尼迪”号就是为了与该舰人员讨论有关计划。但也有不少军事专家认为,这种军事打击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美国《新闻周刊》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情报局已用电脑模拟的方式对伊朗核设施进行了打击演习,结果却不理想。美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更看好“推翻伊政权”的方案。 以色列购买掩体炸弹 据中东媒体报道,以色列军方推动攻伊计划实施的态度最积极。以色列政府高级官员和军官也数次表示,以色列可能采取“单边行动”,阻止伊朗研发核武器。对曾偷袭过伊拉克核设施的以色列来说,偷袭伊朗核设施不是没有可能。 分析人士称,为顺利打击伊朗核设施,以色列可能采取比较有优势、也较保险的空中偷袭方式。实际上,以色列已计划向美购买总值为3.19亿美元的5000枚各式炸弹。至于这些炸弹的用途,以色列安全部门的回答很简单:常规炸弹是对付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而“掩体炸弹”则是为伊朗准备的。 伊朗准备应对外来打击 对于美国和以色列要攻打伊朗的说法,伊朗国防部长表示:“伊朗不是利比亚,不是伊拉克。”意思是说,伊朗不会如利比亚那样屈从美国压力,也不会像伊拉克那样容易被打垮。虽然有些伊朗人流露出对美国军事打击的担心,但伊朗官方认为,美国对伊朗的军事威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恐吓,美国不会对伊朗轻易动武。 不过,伊朗也在为对付美国可能的军事打击做准备。伊朗军方公开表示,如果美以袭击伊朗核设施,伊朗将用导弹进行还击。如果美国对伊朗实施“斩首”行动,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击,伊朗将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利用伊朗领土广阔和地形复杂的特点阻击入侵者。同时,火力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切断海上石油通道,将战火烧到整个地区,使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陷于被动。 与此同时,伊朗始终积极采取外交手段缓解与美国的冲突。就目前情况看,伊朗核问题尚未到非军事手段解决不可的地步。观察人士也认为,现在美以打伊朗并不容易。首先,美军目前仍无力他顾。其次,欧美之间的分歧仍存。美国的强硬只是一个姿态。环球时报/本报特约记者徐敏 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张双(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