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永远的端仕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11:08 春城晚报

  从正义路与庆云街交叉路口往东步行50来米,再往北走,就是端仕街了。端仕街长不过200步,宽不过10步,但在昆明人心中,这条小街却是十分出名的。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每天清晨当夜幕还未散尽,西山、官渡、富民四乡八里的山区老乡靠人背马驮把一背背一驮驮的栗炭,搬运来到端仕街,沿街两边卸下,赶早市。老乡总是用旱烟袋管敲击栗炭,与买者讨价还价,表明自己卖的栗炭“铁扎”,烧着没得烟子,火力辣、炭灰白。记得中秋节前,家里总要买些栗炭,母亲自己动手烤制精美可口的大大小小的月饼,用红纸包好送给院坝里或远方的亲戚朋友尝鲜。

  端仕街木器店多,又多是制作匾牌楹联的匠铺。木匠们多是一楼店堂兼工场,二楼住人。看着木刨花刷刷刷地从推刨中飞卷出,凸凹不平的木料在木工师傅的巧手中变成平滑的木板,看着平滑的木板拼合成大块的匾牌,又被雕刻成或龙飞凤舞或书写工整的匾额、招牌,好奇的孩童们总要在店铺门口呆上二三十分钟,直到父母叫唤才肯回家。记得我家住的院子正房堂屋廊檐上也挂着一块匾,上书“仁里端居”4个大字,其余的题款和柱子上的楹联均记不得了。想来这些匾额和楹联也大概是在端仕街本街的某个匾牌铺制作的吧。

  端仕街还有一多,就是医生多。长不过200来步的小街,半个世纪中却出了不少著名的医生,用当今一句时髦的话,真可算得“端仕医圈”了。众多著名的医生中当首推康成之先生。因先生中医小儿科最为称著,世人都尊称为“小康先生”。每天早晨,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就诊的父母带着子女,爷爷奶奶带着孙儿,总要排起长队。听老母亲说过,我两岁时患麻疹,高烧不退,惊厥不已,请“小康先生”把脉,一付中药下去,疹子出来了,高烧退掉了,挽回了一条命。

  让端仕街闻名遐迩的还有一绝:永顺园的小锅米线卤饵。起初店堂不过才放得下八九张桌子,后来打通了隔壁豆菜巷一个院子的两间房,增加了十几张桌子,几位掌灶的玉溪师傅汗流浃背从早忙到晚,仍然供不应求。以后永顺园搬到端仕街北端的威远街,扩大了店堂。1996年端仕街片区拆迁,永顺园也搬走不知何处去了。后来昆明市曾出现了几处打“端仕”招牌的饮食馆,我们家人垂涎欲滴,先后前往。不料食后都感到再也找不到昔日“永顺园”的味道了。

  上世纪50年代前端仕街的井水特别清凉。没有自来水时,人们都是使用井水。当时,人们把自来水称为“机器水”。我的奶奶当初就不喝“机器水”,说“机器水有机器油腥味、漂白粉味”。后来井水在不知不觉中不再清澈,特别是夏天雨水季节。人们逐渐使用自来水了。在自来水没有引进一家一户之前,端仕街的居民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水龙头就设在街中段的豆菜巷口。一分钱一挑水,有专人看管收费。这时人们吃的、喝的多用自来水,洗菜洗衣多用井水。记得家里有两个大水缸,一个装自来水,一个装井水。我们家的4个妹夫,没有结婚时每次来家里玩,“必修课”之一是要把两大口水缸挑满,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上世纪80年代自来水引入院子。

  现在端仕街一两层高的老房子已拆光了,街东面建起了七八层以上的高楼。庆云街的翠花巷打通后与端仕街连贯在一起,穿过高山铺,直插南屏街。看着熙熙攘攘到家乐福超市购物的人流车流,我不禁又要回想起这条长不过200步,宽不过10步的老端仕街。

  搬出端仕街后8年,我家在昆明的第5代出世了。为了纪念端仕街养育了我家4代人,经我提议,全家人异口同声赞成,给刚出世的闺女取名为“端端”。

  蒋家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