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活力深圳吸引青年才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06:20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活力深圳吸引青年才俊

  我市毕业生“双选会”首日5万人次进场,明年毕业生需求约3万

  【本报讯】(记者张苹)长春工业大学的林倩昨天一大早就焦急地等候在高交会馆门口,参加每年一度的深圳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会上共有近千家用人单位设展招聘,提供近2万个职位。首日进场应聘的毕业生达到5万余人次,表明深圳仍是吸引各地青年才俊的“强力磁场”。

  学生:就业首选深圳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宗衡昨天到“双选会”现场,与招聘单位和应聘的学生亲切交谈,仔细询问相关情况。福州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对许宗衡说,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发展空间大,用人机制灵活,有施展身手的舞台,所以,他把就业的首选城市“锁定”在深圳。

  许宗衡说,从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4个重点城市。深圳对毕业生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吸引力,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等都需要优秀人才支撑,因此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多的机会;二是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具有更加公平和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毕业生平等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市人事部门现场抽样调查显示,进场应聘的毕业生主要来自广东省内,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和四川、东北等地的高校。

  单位:注重专业也注重实践经历

  深圳今年的毕业生“双选会”于本月27日至28日在高交会馆(旧馆)举行,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这是我市为了抢占先机招揽人才的举措。参加招聘的单位和提供岗位与去年基本持平。由于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持续旺盛。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人才需求较多的行业主要是IT、金融、保险、物流等,中兴、富士康、TCL集团等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都较大。

  从招聘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表示满意,一般能够以6∶1以上的数量收到合适的简历。用人单位表示,除了注重毕业生是否专业对口之外,还注重毕业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

  非国有企业:求贤若渴,需求超六成

  从接收单位看,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主体仍然是企业,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构成的非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占了需求总量的60%以上。

  市人事局局长陈安仁表示,我市将继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支持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取消接收毕业生的指令性计划、实行人事立户政策,以及减少办事环节、完善人事代理服务和放宽毕业生的户口管理等服务,从根本上消除民营企业接收毕业生的障碍。

  【又讯】市人事部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市2005年对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各用人单位共上报了毕业生需求计划近3万人。

  从专业需求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排在需求的前十名。

  其中,排在前7位的专业需求数量均超过了1400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需求量更是达到了3500多人。

  从学历需求来看,本科以上学历需求占90%以上,其中硕士学历需求达25%,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反映出我市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转向高层次。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深圳来看,本市院校毕业生约11000人,市外院校到深圳求职预计有10万人。市人事局局长陈安仁表示,为解决好市内院校和深圳生源毕业生就业问题,除高层次人才外,在学历、专业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接收市内院校和深圳生源毕业生。2000年以后的市内院校和深圳生源毕业生,如未及时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先到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或聘用制干部手续,再行择业。“双选会”接收中专、大专毕业生原则上面向本市院校及深圳生源的毕业生。深圳院校已设置的专业,原则上“先市内后市外”。

  作者:记者张苹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欧洲冠军联赛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