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1+1+1”的最大值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10:01 光明日报 |
——从并校看南通大学的发展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侯明 编者按 南通,作为一座GDP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百亿元、充满经济活力的“双超”名城,它的背后是三所本科院校在不断提供着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如今,南通的这三所院校强强联合,通过学科整合,优势互补,组建了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结束了南通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也为南通的地方建设提供了更优质的人才基地。本文所介绍的就是南通大学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实现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具体做法。 “1+1+1”等于几 在南通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了南通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他们追求的不是原有学院的简单相加,而是三个“1”相加后的最大值。三个“1”,各具特色 “南通历史上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合并前的三所学校,各具特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才限制了南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南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充满了信心。 南通的高等教育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1912年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在南通创办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与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它们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高等医学和纺织学科的院校,同时也分别是南通医学院和南通工学院的前身。原南通医学院是国务院1981年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原南通工学院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原南通师范学院在2002年全国师范学院的排名中,位列第二。 “可以说,南通大学合并前的三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绝活。但学校的办学规模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瓶颈。”原医学院的神经学科承揽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其中手外科独创的“汤式分区”被誉为“神经学科的一个突破”。原师范学院的生物学科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受学校师资和规模的制约,这些办学方面的亮点却没能在社会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并校,不是跟风,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学校的现实确确实实需要合并。”南通大学校长顾晓松认真分析了学校的现状,“工学院办学15年,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范学院如果仅仅靠自己发展,拿到硕士学位授予权至少要到10年之后。那样的话,我们的那些拳头学科、品牌学科怎么办” 三校合并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增长,更孕育着质的飞跃。随着南通大学的成立,22个学院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现在,学校共有77个本科专业,覆盖7大学科门类中的6大学科,有硕士点26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 做加法,为的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不见了,学校在原有的钟秀校区、启秀校区和文峰校区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占地2000多亩的新校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7万人;学科建设的单一性问题也不见了,三个学院优势互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建立了电子电路重点实验室、人体解剖学重点学科,师范学院与医学院原有的伦理学和医学的优势学科经过重组,可产生医学伦理学等新兴学科。做乘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综合性大学是一个城市的‘人才蓄水池’。南通,缺的正是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一位到南通考察的美国教授在夸赞南通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南通的缺陷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南通缺少自己的“人才蓄水池”。 “南通的基础教育相当发达,但这并没有转化成为本地的人才优势”,谈到教育与地方人才的关系,南通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每万人当中的人才拥有量,南通在江苏省内仅居第九;780万南通人口中,专科以上的人才约40万左右,其中大专以上仅占不到50%。南通人戏言“南通送出去的人才是用火车拉的,引进的人才是用面包车拉的”。 南通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了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任。到2005年,南通预计需要人才45万,2010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70万。平均每年的人才需求量达到4至5万人。作为南通市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每年能提供3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危机。 “大学的作用就像一个放大器,让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时,我们所取得的效果就不仅仅是几方面相加的水平,甚至可能是几方面相乘,取得更大的成绩。”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