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留成烧第二把火 低调重组洋浦将其收归国有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11:23 新华网 |
又见洋浦。依旧稀疏的人流穿过斑驳的大门,经过长长的水泥路之后,在北边的树林后高耸的烟囱终于飘起了烟圈。那是印尼金光集团投资的金海纸浆厂在试产,与它一墙之隔的是一个大工地,工程车来来往往中,黄尘四起。 这些气息有点熟悉。洋浦是海南省历史的一座重要舞台,许多人物和事件在此牵连、推演。这一次是卫留成,出身企业家的省长,他要做的工作是将洋浦这个伤痕缝补、烫平。 可靠的消息来源说,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中石化、香港长实、印尼金光等参股的洋浦开发新方案,已经通过海南省政府上报国务院,这意味着洋浦这个全国惟一的外商独资开发区,将收归国有。 这是省长卫留成烧的第二把火,与第一把火复活海南发展银行高调出场不一样,此次重组极为低调,海南省上下对此事一律沉默。因为,虽然各种股权安排及相关事件的谈判已基本收尾,但围绕着方案的相关牵扯乃至恩怨并未了结。股权安排及代价 政府要入主洋浦的消息最早见于今年9月,在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卫留成正式提出,洋浦的开发要由政府来主导。之后的11月中旬,卫留成率海南代表团到香港招商,其间谈到洋浦开发区时只说“洋浦的重组正在准备中”。 但是,洋浦的重组已超越准备阶段。来自海南省政府的渠道说,11月4日,海南省政府已将重组方案报给国务院,其主要内容是,海南省政府将控股洋浦的实际运作公司——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占股40%,另一大股东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占股30%,余下的股份由原来的外资持有,包括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总裁黄志源控制的香港建设0190.HK会占约25%,长江实业集团0001.HK主席李嘉诚则会持有5%。 围绕洋浦开发的各公司的股权结构变化多次,回顾历史才能厘清现状,因为其过程复杂凌乱。 1988年5月,海南省刚建省一个月,省政府便与熊谷组香港达成初步协议,在洋浦上划出30平方公里后定为31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开发区,其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该公司,期限为70年;区内一切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全部由外商负责。熊谷组的主席及大股东是香港著名建筑商于元平(又名于镜波)。 消息一出即时引起争论,“丧权辱国”甚至是“卖国”的指责纷至杳来,事件扰攘多年,终于在邓小平定音后才继续推进。直至1992年8月18日,海南省与熊谷组正式签订《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出让合同》,将31平方公里面积的洋浦开发区中,27.353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权一次出让给外商,期限为70年,从而开创了中国首次由外商大面积承让与开发经营土地的历史。 当年9月,实际操作公司——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其股东为: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占股30%;嵘高贸易有限公司(属于中国保利集团),占股20%;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信托投资公司,占股16%;中国银行海南省信托公司,占股14%;长江实业集团,占股10%;台湾大中华集团,占股5%;交通银行海南分行,占股5%。 但项目批出不久便遇上宏观调控,其后又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于元平高估自己财力并低估了阻力,骑上这头“大白象”,于元平陷于财困,并感到意兴阑珊,1998年6月将熊谷组出售予当时的光大集团董事长朱小华,并易名为香港建设。 光大集团董事长朱小华,本来想凭自己财技及国际人脉网络,将洋浦起死回生,但还未及发力,他自己已于1999年6月因违纪敛财被双规,香港建设及洋浦再陷入困境,连年出现巨额亏损。2000年11月29日,香港建设由于无法偿还高达19亿港元的债务,开始准备和债权人讨论暂缓还款的安排,面对被清盘的厄运。 新主人再次出现,2001年6月,上海建工集团向光大收购香港建设这个烂摊子,先后花了2.3亿港元,成为香港建设的大股东,但面对香港建设高达19亿的债权,上海建工陷入了无底洞,2003年7月宣布卖盘,至2003年12月20日由黄志源的儿子黄刚出任惟一股东的创达集团,与债权银行签署了债务转让及交换协议,创达购入了汇丰银行等债权银行对于香港建设的14亿本金及相关利息,总金额超过了16.7亿,相等于香港建设的约60%股权,是次交易作价并无披露。 香港建设于今年7月完成所有债务重组,可以开展洋浦的重组工作。 但是,香港建设并不是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惟一股东。目前,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有四家:海南洋浦开发(香港)有限公司,占65%股权,中国工商银行海南分行占16%,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占14%,交通银行海南分行占5%。 其中,海南洋浦开发(香港)有限公司是新近才出现的角色,其背景目前还不明朗,消息人士指出,这家公司是国企背景。值得关注的是,此前香港建设、中国保利集团下属的嵘高贸易公司、香港长江实业集团和台湾大中华集团已将其持有的洋浦股份过户到了海南洋浦开发(香港)有限公司名下。 如此看来,收归国有的前期工作已完成。据见过重组方案的人士透露,海南省政府将收购三家银行共35%的股份。目前,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在三家银行的债务本息共1.504亿美元。政府收购的方式是债权以5.5折计算,股权则是4.5折。 对于政府收购的资金从何而来,方案中并未提及。据一位参与此次重组工作的人士称,将采用海南早期开发的主要手段。主要思路是由海南省政府再拨出38平方公里土地注入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使开发区的面积增至69平方公里,海南省政府以土地作价作为股本,加上收购三家内地银行对洋浦的股权及债权后,将占扩大后股本的40%。 如此,洋浦的开发将进入卫留成此前提出的“政府主导、政府控股”的时代。但是,问题并未如此简单,洋浦的开发还将因中石化的介入而出现纠纷。800万吨炼油项目纠纷 中石化集团在洋浦的项目是800万吨炼油厂,这个名为海南实华的炼油厂位于洋浦开发区的西北边,占地3750亩。与洋浦其它地方冷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车来车往,脚手架、大型建筑材料到处可见,轰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而且还有“大干100天确保主装置土建工程全面完成交安装”等大红横幅,一如海南早期开发的热闹情形。 11月中旬,海南省在香港招商时,卫留成多次提到这个项目,并称省政府可以在一星期内,为中石化办好在省内的所有注册手续,证明省政府对招商引资的决心。但是,在省政府招商的书面资料中,只字未提海南洋浦有个中石化的大项目,而且中石化也没有代表在招商活动中公开露面。 中石化低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南太平洋石油化工董事长林益民。这位同时拥有台商和港商身份的人,声称他才是这个项目的拥有者。 林益民在11月23日接受本报专访时,带备了近千页的文件,力指中石化花了6.92亿元买了“贼赃”,而且这件“贼赃”是假货。不过他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受了“14年的委屈”,但却一直没有在内地或者海外的法院提出诉讼。 据林益民提供的原国家计委现称发改委批文副本“计工——1990808关于外商独资建设海南海口高丰综合炼油厂项目”,这个600万吨炼油项目,早于1990年6月29日,已获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 林益民提供同期的原外经贸部现称商务部文件证明,该项目是由海南海口高丰综合炼油厂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总投资6.3亿美元,注册资本2.1亿美元,地点设于海口以西22公里的新海乡。 但在项目批下之前,海南省领导已换成邓鸿勋及刘剑锋,刘剑锋出席了奠基仪式。林益民并由英国进口了值2000万美元的设备,并作了一些前期投资,共投入了约3亿元人民币。 林益民声称在海南的商业登记却被海南省卡住,期间上海人井欣成立了海南和邦,并在英国注册了与林益民属下公司同名的公司,由省政府内相关人员将项目转移到该公司,由上海纺织属下公司调动资金,并获当时的交通银行海南分行批出5亿人民币的贷款。 林认为,这个由原计委批准的是外商独资投资项目,但井欣是内地人,投的是内地资金,他们虽然与中石化在香港交易,但很难名正言顺地接收这个“外商独资”的立项。 林益民说,此后,中石化集团通过其财务资金部主任、副总会计师、中石化股份0386.HK监事张保鉴、中石化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龙等人,以私人名义在港成立盛骏国际投资,于去年10月向海南和邦买下了这个炼化项目,中石化一直不肯公开这个项目的价钱。但林益民则称,中石化花了6.92亿元。之后,中石化将此项目放在洋浦。 这么大的项目应是当地媒体报道的重点,但媒体并未报道此项目的开工及进展情况。 本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项目的续建工程中的强夯地基处理工程面积共19.5万多平方米,已于今年9月20日开工,并于11月中旬完成。另一续建工程地下一级管网施工分包工程,共有15套炼油装置及附属系统,也已于今年9月16日开工,预计于11月26日完工。 据中石化集团海南公司的消息,整个项目投资额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预计于明年底能完工。 11月15日,卫留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省政府已注意到中石化炼化项目的问题,并说:“中石化在洋浦的投资,是完全合法的,同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至于洋浦原来一些股东的问题,我们也不大清楚,相信对中石化的投资也不会有影响。我办事情是往前看,往前走,如果总往后看,就办不成事了。” 在想干事的卫留成力主下,洋浦最大的项目——金海纸浆厂——也开工了。(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