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文化产业化,路在何方?(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16:54 人民网 | ||
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文松辉 不过,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8%,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更因过去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一直把文化仅仅当作是公益事业来运作,混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因此目前整个文化产业现状还不容乐观,市场比重小,质量欠佳,各种炒作风、庸俗化等怪现象也都存在;同时,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也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还面临五大挑战。如何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市场秩序?如何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竞争力,变成一种综合国力,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关注:当代文化产业的若干怪现象 怪现象之一 媒体娱乐综合症 娱乐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不论是男是女,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不论接受教育的多少,不论他或她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娱乐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满足人类的这种需求,媒体却在不经意间患上了“娱乐综合症”。 从马加爵到赵忠祥,一个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一篇文章说“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成了社会心理的最高权力,多元化最终沦为单一化的不关己事不正经不负责的娱乐,娱乐压倒一切。善与恶的黑白分明于是在事不关己的起哄中让位给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而电视综艺节目,自98年湖南卫视经济台的《快乐大本营》引领了一股娱乐狂潮后,短时间内涌向各电视台。实质却是大同小异,令人生厌,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再漂亮的女人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可是电视台不管这个,凑几个问题,拉几个观众,再加上两个说话罗里罗嗦、话牢一样的主持人,一台综艺节目就可以大模大样在观众跟前泛滥了。怪现象之二高雅艺术低俗化 历时月余的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日前在上海闭幕,这届艺术节共有来自多个国家的60台优秀剧(节)目参演,其中国外剧(节)目32台,国内28台,演出106场,观众逾40万人次。可以说,艺术节成功拓展了中外演出交易的市场,不过,《艺术世界》上的文章《奇观卡门》为我们指出了本届艺术节的一个怪现象。 该文作者贾布说:“五万人济济一堂,看一群人用一种完全听不懂的语言,以一种基本不熟悉的唱腔讲故事,景观歌剧《卡门》成就了这样的奇观。”作者接下来用调侃的笔调描述了这次演出的奇观,“它奇在来头之牛,号称全世界规模最大、场面最宏伟的舞台表演;奇在定位之狂,宣传中称之为“终极艺术”;奇在场地之大,不算跑道,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的场内面积是17158.5平方米;奇在耗资之巨,据说有1700万人民币;奇在观众之多,一场演出出票5万张……;此外还有三项奇观:一奇现场的专业和业余黄牛之多。黄牛队伍一路浩浩荡荡从地铁站一直排到体育场入口。二奇黄牛票的价格之低。标价2500元的票子,两张开价200元,还解释:单位发的票,我又不要看的。三奇中途退场率之高。开场十分钟居然就开始有人退场,渐成不可阻挡之势。中场休息一过,观众席上就只剩下三成。” 令人深思的,是文章结尾所道,“后来知道,主办者的意愿是要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民群众中普及国际化的高雅艺术,也就是说,要让广大上海市民对歌剧达到喜闻乐见、街谈巷议的程度。虽然我觉得这个理想有点玄,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十万人看过了,说明我们已经把歌剧搞成了群文活动,非常成功。”怪现状之三票价虚高买者少 来自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的数字显示,本届艺术节舞台演出的票房率高达85%—90%。这是否可以说明艺术节的商业化运作十分成功呢?仔细一查,答案是否定的,看演出的人确实很多,证明大家都对文化很有需求,但真正自己买票看演出的人却少的很。你会发现另一怪现状:票价虚高,黄牛多,买票看演出者少。 有人说,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大量来自官方的票霸。很多演出,领导一要票就是大手笔,而且都是最好的,这样的话,这些成本由谁来负担?当然是普通观众,因此导致票价虚高。而领导拿了票到处送人,被送的人不一定要看,就流到黄牛手上;还有一批是公司或企业的赠票,高票面的价格好撑面子,也可以给拿回扣的人以空间。而“免费”消费文化演出,文化界内的很多人甚至视为理所当然,不赠票的行为会让不少人感到“不习惯”。 这样造成的恶果是:票价虚高,使真正有文化需求的普通观众难以接受;而评论界老是不花钱看演出,就等于是躺在“红包”上去评论,艺术评论肯定不真实。这最终导致文化产品的低俗与演出市场的不景气,使文化市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消费市场小→经费不足→技术设备落后、后备人员缺乏→节目创新缓慢→观众/听众减少、消费市场变小。怪现状之四宣传炒作风气恶 一部电影尚未开拍,男女主角的绯闻已是漫天飞舞;不少电影、唱片的宣传点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是一些捕风捉影的题外话。图书出版也不例外,《丰乳肥臀》、《有了快感你就喊》、《拯救乳房》,只要吸引眼球,哪管他社会影响。现在的文化产品真是花里胡哨,不堪入目。这一切都拜“炒作”所赐。炒作也许是近年人们最为熟悉的新词,炒作之风在社会各领域的蔓延,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尤其需要一提的是,盗版之痛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就好像一个先天疾病一样,抑或是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负面作用还远没有完全展开,这个问题成了今天的中国文化产业从业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思考: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短时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努力: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他还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保证。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二是现行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三是投融资机制;四是优秀原创产品的制作机制;五是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六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突破旧有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才能使文化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北京时代新纪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纪新,就演出市场的产业化运作提出了看法,他认为这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资本的介入。演出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必须有投入——产出的过程,而靠卖批文坐地收银,“空手套白狼”,只能是一定时期内的特殊现象。对于演出经营者来说,了解市场需求并据此制定业务计划,进行立项和投资,才能在把握机会的同时有效地规避风险。另外,产业化运作一定要实现规模运作。他认为目前国内很多演出公司的经营仍处在“作坊”式的状态,要转变这种状况,演出行业就应该向工业学习。被《财富》杂志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机构”的滚石乐队,每年演出上百场,赢利高达1亿美金。它的经理人有一句著名的话:“我要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经营一个乐队。”。 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针对文化市场的炒作之风,张贤亮认为,炒作盛行是文学艺术走向市场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对待炒作之风,顺其自然为好,不必人为制止。如果人为干涉,反弹可能更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慢慢平息下来。正经的书评、影评、艺术评论会出现,一些扎实、有质量的东西会慢慢出来。全国人大代表、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分析说:“我认为文化产业化是件非常好的事。但倘若从事文艺创作的人急功近利,炒作大于创作,势必使‘产业化’变得‘庸俗化’。真正优秀的东西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炒出来的。”不过,韩再芬也声明:“文化产业化需要适当的宣传,问题是不能过头,不能为了走向市场而失去责任、失去良心、失去追求。在某种意义上,炒作是把‘双刃剑’,可能让你‘星光灿烂’,也可能因为言过其实,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化,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当然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化必然要追求文化生产的效益,文化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创造利润,但是,我国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必须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能以文化的僵尸来换取利润,不能以落后的文化来兑换货币,更不能迷失方向,纯粹为扩大文化产业,盲目地东凑西拼,乱捡文化垃圾。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来说,社会效益是这个统一的主要方面。不管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文化、体育文化,还是新兴的互联网站,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样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众,也才能真正获得健康和高效地发展。 目前,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各显神通。上海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之路;北京提倡“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广州的路子是“坚持市场导向,凸显产业属性”;深圳的路子是“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互动”;云南发展思路是“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但光靠自身的闷头苦干难有大的突破,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显然还要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东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仰仗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其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完备的法律体系、与时代同步的高科技应用、对不同民族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不断地将文化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不断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活的能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