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话“黑暗中的玻璃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23: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 陈翠萍

  昨天,卫生部委托零点集团完成的《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在京正式发布。报告表明:城市居民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恐惧普遍存在。由于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恐惧,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的同性恋者,也无可避免地成为普通人歧视的对象。

  日前,本报记者通过网络,在南京约见到了一位网名叫“再回首恍然如梦”(以下简称“再回首”)的同性恋人士,他是西祠网站一个有关“同志”的讨论版的版主,他表示愿意通过与记者的对话,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没有伤害过谁,歧视或是恐惧让我们感到寒冷,请不要刻意伤害我们”。

  11月13日下午,在南京的广州路,记者见到了“再回首”———一个身形略显单薄,穿牛仔裤、球鞋的大男孩。虽然当时天气有些阴冷,但从他脸上的表情仍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大男孩。他带记者去了莫愁湖公园。“再回首”说:“在真正自然的环境里,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心声。”湖边的风透着些许寒意,空气清冷,在公园里寻到了一个无人的八角小亭子,记者与“再回首”开始了一段心灵深处的对话。

  记者:“同志”是怎样一个圈子?除了网络上的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触吗?

  再回首:版内的朋友几乎都是同性恋人士,南京的占多数。通过网络上的交流,我发现我们版里也有很多人还是徘徊在“同”与“非同”之间的,他们只是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我们也常常有选择性地与圈内的朋友接触,因为大家的性取向一致,所以更容易沟通一些,但是“同志”大多很敏感,也许是曾被现实社会或多或少伤害过,所以很多同志更懂得保护及掩饰自我。我们常常通过网络搞版聚,一般我们选择在假日的午后,约定到某个地方,一起欢聚。这样的聚会常常有上百人参加,气氛很高涨,那是真正的“同志家园”。

  记者:你是怎样进入这个圈子的?有过与同性朋友的恋爱经历吗?

  再回首:偶然知道了西祠胡同的有一个关于“同志”的讨论版,出于猎奇心理,我进去了。那是一个别样的世界,我震惊了,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潜水”,我开始怀疑自己也是“同志”,就在心中的那座天平还在“同”和“非同”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涉入这个圈子。通过网络,我认识了一个已经工作了的男人,我很爱他,交往中的日子甜蜜而短暂。可他还是结了婚,他的妻子对他很好,我们分手了。在失恋的阴影中,我曾一度迷失过,对感情不再信任和依赖!不过那只是一个阶段,终于还是走过来了。

  记者:你的同性情感给你带来压力了吗?敢不敢公开?

  再回首:我们的性取向决定了我们是少部分特殊人群,但我忌讳“特殊”这个字眼,除了性取向,我们跟普通人并没有多少不同之处。跟很多人一样,我们要为工作、为前途、为生活伤脑筋。我周围有一部分朋友知道我是“同志”,但是他们依然对我很好,很关心,并没有歧视或有异样的看法。我很庆幸自己有这些好朋友。但是,我担心社会是否也能接纳和理解我们?因为在讨论版上偶尔也会有歧视“同志”的异性恋者到版内发帖叫骂,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都不予理睬,因为我们从未做过任何坏事,我们问心无愧,我们无须辩白!我们渴望更多人的理解与认同。

  记者:“同性恋”与“艾滋病”两个本应单独使用的名词,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合二为一”。由于美国艾滋病流行最早见于同性恋人群,所以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一种感觉:同性恋可以和艾滋病画等号。这种语境令许多同性恋者反感。怎样看待艾滋病?同性间,有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再回首: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圈内确实有部分男性同性恋之间的性关系存在随意性,对同性恋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破坏。所以,人们常常把“同志”跟艾滋病画上等号,这是令我极其反感的。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会有性接触,都会乱性,相反有很多“同志”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关爱。再则,我们把“同志”圈内的爱情与友情区分得很清楚,“同志”间的关系并非外人所想像的那样。大部分“同志”,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意识。

  零点调查:公众对艾滋病的歧视与恐惧普遍存在

  卫生部委托零点集团完成的《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居民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恐惧普遍存在,而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更加剧了这种心理。

  中国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尚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阶段,绝大多数(94.0%)城乡居民知道艾滋病,但仅有40.2%听说过艾滋病病毒检测,仅有40.8%的人知道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是一回事。

  为数不少的居民对于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触心存恐惧。能够正确认识到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等接触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人,不足一半(48.8%);能够正确认识到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人,比例更低至29.8%。

  对于公共场所的艾滋病病人,紧张躲避是人们的普遍反应(58.9%);如果一个同事得了艾滋病,59.8%的人表示不愿意再与其继续共事,原因是怕被传染;36.1%的人表示艾滋病病人不应该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入学/就业权;29.8%的居民认为一个人感染艾滋病与其道德品质有关联。

  对于“使用针头、注射器、牙科器械这样的器具时,必须是一次性的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和“输血时应该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检测的血液”,城乡居民有较好认识,分别有79.4%和73.5%的居民能正确认识到这两点对于预防艾滋病是必要的。而对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居民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仅有53.6%的人能正确认识到。

  多数人认为,艾滋病虽然可怕,但离自己还很遥远。高达81.6%的人认为自己完全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96.5%的人表示自己没有进行过艾滋病病毒测试。不进行测试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不可能得艾滋病,没有测试的必要(89.4%)。

  性学专家:“同志”常换伴侣是艾滋病传播重要原因

  不论同性恋正常与否,不管同性恋者乐不乐意,普通人往往将同性恋与艾滋病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年6月24日,新浪观察就同性恋现象,对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进行了专访。

  李银河就同性恋人群为何会比一般人群有着更高的艾滋病发病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当年艾滋病在男同性恋者中被发现,而且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极快。而在女同性恋者这种情况出现得相对少得多。这主要是和男同性恋者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在一些学者和政府宣传的作用下,男同性恋者对他们的可能造成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艾滋病的发生也降低了不少。

  在国内,现在艾滋病最主要的感染原因是卖血、静脉吸毒,然后才是男同性恋者人群。男同性恋者人群艾滋病发生率比起国外还较高。为什么同性恋人群会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艾滋病发病率,这主要和同性恋伴侣之间没有太稳定的受法律保护的关系有关。他们的性伴侣一般经常更换而且关系比较复杂。这都是艾滋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

  人们畏惧和歧视同性恋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同性恋者心理不正常,曾经有人将同性恋者与精神病患者等同起来。为此,李银河表示,在2001年4月20日面世的一个有关精神病的手册上,已正式删除了有关同性恋的内容。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这一论断,是有关专家对照许多对同、异性恋人的心理状况得出来的。一般的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程度都和异性恋者相当,没有什么特别的。

  “再回首”留言

  ———我们不是变态,在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群体———男人,被称为GAY;女人,被称为LES。这些字母我很喜欢。我们被人称为“玻璃”,因为玻璃容易破碎,我们的感情容易破碎。我们是玻璃,玻璃娃娃一样的感觉。不要刻意伤害我们,因为我们没有伤害过谁,任何人都不曾。

  ———我们也是人,是有七情六欲人文道德素质修养的普通人。不过我们又是跟普通人有所区别的,因为我们的性取向和一般人不同,因为我们爱的是和我们自己同性别的人———我们是同性恋。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不能改变。或许是生下来就有的,或许是后天的,改变不了。

  ———我们不是异类,我们对爱情也很执著,我们对生活也很乐观,我们积极向上。我们很爱自己的父母,就和其他人一样爱,我们也爱自己的伴侣,我们的爱或许不会那么勇敢直接地表达出来。但是,只要用心一点,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爱情像雪一样的纯洁。

  ———0和1、T和P(0和P分别指男女同性恋者中扮演被动角色的一方,一般被自己的爱人称为老婆者;1和T与之相反),很完美的结合。或许,老天就真的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并不残缺、并不孤独。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同性之爱,异性之爱,都是爱。我爱他,不管他是男是女。我爱他,不在乎他的性别,不在乎他难看好看。因为我爱他,就像那句话说的,如果一份感情可以慰藉心灵,不在乎它来自同性还是异性。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28日 第十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欧洲冠军联赛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