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二十世纪最纯净的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09:14 南方都市报

  二十世纪最纯净的心灵

  风靡世界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登陆中国

  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

  他是我所见过的人类中最美的一位。

  ——乔治·萧伯纳

  在历史上,印度佛教曾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天竺文化依然为我国人民所关心留意,像圣雄甘地、诗哲泰戈尔等在中国是被人们所熟知的。但是,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以来的现代印度,还是有许多思想文化以及人物是我们所陌生的,吉达·克里希那穆提就是其中的一位。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印度教哲学家、印度精神领袖。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895年,克里希那穆提出生于现在印度南部的港口城市马德拉斯附近的一个极端贫穷的婆罗门家庭,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在他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不久,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担任税务官员的父亲也被迫退休,他们全家被获准迁居于马德拉斯附近“神智学社”总部所属的领地内。处于贫穷和苦难中的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个害羞和孤僻的孩子,上学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但是,他的早慧的精神吸引了当时正担任神智学社国际主席的安妮·贝赞特夫人的注意,她认为他在精神上具有伟大的潜力。那年,克里希那穆提是12岁。由此他与神智学社结下了因缘,以至于我们为了解他而不得不在这里先简略谈及神智学和神智学社。

  神智学,又译为通神学,是一种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具有悠久历史。虽然神智学各派内容歧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古今神智学家都讲一元论,认为万物同根,皆出于心或灵,认为人的灵魂深处存在一种灵性实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冥想、聆听启示或进入超乎人的正常知觉状态而与这个实在直接相通,当人把握到这种实在时,人就了解了神的智慧,从而可以洞观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神智学社的努力在印度真正得到成功,应归功于贝赞特夫人。贝赞特夫人是英国社会改革家,曾是杰出的费边社会主义者。1889年改信勃拉瓦茨基夫人的学说,成为神智学家。神智学社在印度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多半是由于贝赞特夫人的人格感召。

  克里希那穆提于1911年被贝赞特夫人带到英国,在那里他被按照一个世界精神导师的要求而接受私人教育,当然也为以后进入大学做了准备。但是克里希那穆提没能通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此后也没有再获得过任何一所大学的学位,尽管他接受了许多年的私人教育,而且还学了英语、法语和梵文。

  大约从1920年起,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名公众演说家的杰出天赋,以及他在精神探索方面的独立见解日益显露和成熟。从1929年起,克里希那穆提便开始了一个独立思想家的生涯。他的整个工作由互相结合的两部分构成:第一,他在世界各地举行演讲和进行私人对话。在印度,他经常是在马德拉斯、孟买讲,偶尔也在德里和巴纳拉斯讲;在国外,他在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地讲。他的充满魅力的演讲致力于传授一种不平凡的、超越了人自身的束缚和痛苦的自由的体验;第二,他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印度办了许多学校,在这些学校里,他教育学生自发地自主地自我约束,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以及帮助他们培养对永恒的、犹如广漠平原之无始无终的宇宙的洞察力。

  从1969年起,克里希那穆提侨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奥哈伊并主持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直至1986年去世。

  何 隽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听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解答人生疑难

  你是否快乐?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一旦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你就停止快乐了,是不是?假设你在游玩并发出欢乐的叫声,这时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正在快乐,你会怎么样?你就停止快乐的感受了。你是否注意过这一点?因此快乐不是在自我意识下存在的东西。

  如果你执着做个好人,你是好人吗?“好”是不是可以锻炼的?“好”是不是因为你看见、观察到、了解了,而自然来到的?同样的,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正在快乐,快乐就从窗户跑掉了。寻找快乐是件很荒谬的事,因为只有在你不去寻求它时,它才存在。也就是说,当妨碍快乐的事物消失时,当焦虑、沮丧以及对个人安全感的追求停止时,快乐就自动出现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

  要如何消除心中的忧虑?

  一个人如何才能消除忧虑?首先心田不能供给问题生根的土壤。你可曾观察过自己的心?你到目前为止所学习的一切,你记忆中所有的经验,你的父母、老师告诉你的一切,你从书上读到以及从周围世界观察到的事物,这一切都是你的心。人的心能观察、分辨、学习,能培养所谓的德性,它能沟通观念,它有欲望及恐惧。它不只是你表面上看见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深沉层面,其中隐藏着种族的野心,各种动机、冲动及矛盾。这一切都是心,它称为意识。观察你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它是多么不安宁,它总是被别的事情占据,被别人昨天所说的话占据,被你刚学的东西占据,被你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占据。只有一颗不被占据的心,才是永远清新,才能应付并且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希望出名?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想要出名?首先,有名就会有钱,同时,有名能带给你很大的快乐,不是吗?如果你是世界闻名的人,你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带给你一种不朽的感觉。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为人所知,时常被人谈论,因为在内心里,你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你的内心没有富足感,什么都没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如果你的内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无名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多了。它需要更多的滋养,更多的关注。如果你小有才华又懂得如何去拓展它,你就会成名了,但是内心的富足不是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的。要得到内心的富足,必须先知道放下不重要的东西,譬如想成名的念头。内心的富足暗示着独立自主,而想要成名的人害怕独立,因为他依赖别人给他的奉承及好评而活。

  请你教我如何去爱好吗?

  怨恨和仇恨是容易的,它就像时尚一样把人们聚在一起追随同一样东西;它制造了各种的假想,它形成各种不同的合作,譬如战争。但是爱就困难多了。你无法学习如何去爱,但是你可以观察恨,然后把它轻轻地放在一边。不要说恨人是多么糟的事,只要观察恨是什么,然后把它丢掉。漠视它的存在,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让恨在你的心中生根。你明白吗?

  你的心就像沃土,如果你给予足够的时间,任何问题来到其上,就会像野草一样生根,然后你就得费心去把它拔掉,可是如果你不给问题足够的时间生根,它就没有地方生长而自动枯萎了。如果你鼓励恨,给它时间生根、滋长、成熟,它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每一次恨的感觉升起时,你让它过去,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思变得非常敏感,但不是多愁善感,如此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爱。

  死后,灵魂是否依然存在?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发明了“灵魂”这个字眼。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共同意志造成的结果。这个共同的意志在灵魂这件事上认为,人除了死亡、会毁灭的肉体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大、更深、一个不会毁灭、永恒存在的东西,因此就制造了灵魂这个观念。偶然有一两个人亲自发现了“不朽”的意义,那种不死的境界,于是那些平庸的人就说了:“对!这一定是真理,他一定是对的!”因为他们想得到永恒,所以他们都抓着灵魂这个字眼不放。你知道灵魂是什么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听别人告诉你有灵魂存在。你的父母、传教士、佛经、你的文化环境等,他们告诉你这样,然后你就接受了。但是你从来不亲自去发现到底有没有这种境界的存在。

  不要依赖任何人。我或是其他人可能告诉你有个超越时间的境界存在着,但是这对你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如果你肚子饿了,你会去吃东西,而不只是说说就饱了。重要的是,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真理。

  至于死亡之后还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活的时候认识死亡。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受教育并不只是精通数学、历史或地理,我们也应该了解死亡这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是在你身体死了以后才了解,而是在你仍然活着,在你欢笑、在爬树、划船或游泳的时候,你就能了解。死亡代表不可知的事,重要的是,你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那些不可知的事物。

  我们为何对死亡恐惧?

  你认为一片叶子从树上坠落时有恐惧吗?你认为鸟儿对死亡有恐惧吗?当死亡来临时,它就迎向死亡;它并不关心死亡,因为它太专注于生活,专注于捉虫、筑巢、歌唱,为了飞翔的快乐而飞翔。它们的喜悦似乎那么无限,如果死亡来临,很好,它们就从此结束了。它们生活在每一个刹那,从不担心将会发生什么事,不是吗?只有人类永远担忧着死亡,因为我们根本不是真正地活着,我们是死的,这就是我们的困扰。老年人已经接近坟墓了,年轻人也离它不远。

  我们对死亡存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害怕失去妻子或丈夫、孩子或朋友;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学习和累积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死亡了,不是吗?

  所以我们发明了死亡和来世的理论。事实上,死亡就是结束,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不想离开熟知的事物,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着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因为未知的世界不是已知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但是这个充满已知事物的心智却告诉自己说:“我要结束了。”所以死亡才令他那么恐惧。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有个小男孩提出了这个问题。玩游戏、吃好吃的东西、奔跑、跳跃、推挤,这些就是他真正的生活。你知道的,我们总把生活分成真的与假的。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因此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其中有极大的喜悦。

  我们很少有人真的知道如何去思考,大部分的人只是重复着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东西,或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事,我们的思想只是自己有限经验的结果。我们环游世界,有数不清的经验,遇见许多不同的人,听他们说话,观察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行为举止,我们把这一切都记住,然后便称为思想。我们比较、评断、选择,透过这个程序,我们希望找到较合理的人生态度。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常受限的,它被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里。

  你的四周充满着生、老、病、死、金钱、地位、权力的挣扎,这个被我们称为人生无止境的挣扎过程。即使你还非常年轻,难道你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有人告诉我们答案,所以我们拿起一本政治或宗教的书来读,或是向别人询问,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因为生命不是可以从书本上了解的东西,它的意义也不是从跟随别人或透过某种祈祷就可以获得的。你我都必须自己去了解,我们可以做得到,只有在我们是全然地活着,非常机敏、警醒、充满观察力、对周围一切都有兴趣,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上述克里希那穆提的对答,节选自《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书。)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的人。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须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我们配做父母吗?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日子,那么,教育只有助长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项赚钱的方法而已,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你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生命是个伟大的谜,了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既不自由,也不快活。我们渴望爱,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共21本,已出3本,叶文可、若水等人译,群言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