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星岛日报》:“外财少内才多”的鬼才黄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09:46 新华网

  “一代鬼才”黄霑的笑容和歌词,陪伴了大部分港人成长,他的逝世,不少人心中难免若有所失。

  黄霑在人生路上“潇洒走一回”,没有立下甚么遗嘱,省得为这些钱银事头痛。他留下的实物财富有限,远不如他为家人及社会留下的精神遗产丰富。

  作为叱咤一时、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曲填词人和跨媒介奇才,黄霑的才情本身就是一个金矿,他的创富能力为不少人称羡。不过,他自认钱是赚来花的,花掉后自己有本事再去赚,因此他赚得多也花得多,有人形容他一生是“外财少,内才多”。黄霑虽不是富甲一方,却仍备极尽哀荣,说明这个评价贴切,也为一向重视物质财富的香港人,带来另一种人生境界。

  黄霑填词的粤语流行曲,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没有谁从未听过,即使不足二十岁的新生代,也不知不觉地从一再回放的《狮子山下》以及某海鲜酒家广告,听过他的歌词。

  黄霑在有生最后几年,重返大学校园攻读博士学位,便是以由四九至九七年的粤语流行曲发展与兴衰,作为研究论文的主题。美国《星岛日报》转载了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题目是《广东歌受歧视数十年》,同样的题材,他可以深入,也可以浅出,写出具学术研究水平和大众化的文章,受到跨阶层的赞赏。

  当年电台播出的主要是欧西流行曲和国语时代曲,或者传统粤曲,大家视现代背景的粤语流行曲难登大雅之堂。粤语流行曲得以在七十年代开始成为香港主流文化,电视推动是一大因素,但黄霑等文学根底扎实的填词人,为粤语流行曲带来新风格和新生命,同样功不可没。

  黄霑作为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精英,却肯拥抱这个传统精英分子看不起的大众媒介,甚至以“不文”的面目出现,利用本身的优越条件将其提升至雅俗共赏的层面,感动千万心灵。

  这种跨阶层的融和,也是香港社会踏入黄金时代的一项特色转变。那个年代,电视由富裕阶层转为大众娱乐,会考状元不再由传统名校垄断,壁球、网球运动和游泳池走进屋区,公屋居民开始可以送女儿到各地区会堂学芭蕾舞,街市与文娱艺术场所可以共处于同一组建筑物,煎肠粉由大排档荣升上高档茶楼食肆的桌面。精致文化普及化,市井文化登大雅,黄沾的文章和歌词,成为这种趋势的微妙反映和脚注。

  在唯欧西及国语歌曲和传统粤曲马首是瞻的年代,香港人对于自己本土独特文化缺乏自信。透过黄霑这一辈港人的努力,香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迅速成长,建立了自己的实力和特色。

  黄霑的歌词,不但在港人自信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对大众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将不断地感动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这是最值得港人珍惜的财富。

  (文章来源:美国《星岛日报》社论 转自:中新网)(来源:中新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