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空特稿:高校“禁租令”遭遇执行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11:09 法制日报

  今年,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在外租房问题发出“禁租令”。新学期过半,“禁租令”实施情况却难尽如人意。高校执行乏力,学生在外租房形式“升级换代”,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禁租令”遭遇尴尬———高校“禁租令”遭遇执行难

  本报记者 李光明 本报实习生 崔海涛 武静

  今年6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尽管该“禁租令”出台引发多方争议,但各地高校还是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外租房的现象有所抑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禁租令”的执行情况,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新“对策”叫板“禁租令”

  近日,记者在安徽一些高校调查时发现,教育部意在整肃校园秩序、加强学校住宿管理的禁令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在搬回校内的同时“暗渡陈仓”,在没有取得在外租房“合法”手续的情况下,想尽办法与学校周旋,甚至和房东联手,与学校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在安徽大学西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安徽大学的赵同学正忙着往一辆租来的三轮车上搬东西。面对记者的询问,赵同学一脸无奈:“大二时我就在校外租房住了,我可受不了连上个厕所都要排队的住宿条件。现在学校下了‘必杀令’,我不能往‘枪口’上撞,只好先搬回去了。”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搬回学校了,但租的房子并没有退掉,因为“不久还会出来住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赵同学这样为躲避“风头”而搬回学校的大学生为数不少。看来,“禁租令”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外出租房似有“回巢”之势。但是,仍有一些学生通过“高明”手法取得“合法”外租权,“禁租令”还是有空可钻。

  在合肥市合作化南路光明小区一个二室一厅的套房里,住着三个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生。三位同学均表示,“禁租令”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早在上个学期他们就通过办“走读”的方式出来住了。

  “所谓‘走读’,就是学校、家长和学生签一份‘走读协议书’。只要三方同意,就可以出去租房,有风险自己承担就行了。”一位同学解释说。他们系有150名学生,出来租房的有三十多个。“只要班主任和家长同意,一般都能出去住。”据了解,安徽部分高校规定,学生可以以申请“走读”的方式在校外居住,但申请人一定要符合相关条件。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走读协议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签不签无所谓,不少同学出来租房时并没有和学校签协议。

  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学校住宿费用较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外出租房的原因。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三人租的房子一个月380元,虽然不算便宜,但比起学校公寓里的价格就合适多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学生公寓4人间每人1200块,一年就是4800块。现在租的这套二室一厅一年3800块,按人头算比公寓稍贵点,“不过,在外边住舒服,也很自由。如果一个人租个几十块钱一间的,更划算。”

  芜湖是安徽另一个高校聚集地,情况与合肥差不多。在该市东郊路附近,一位在校外租房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坚决在外租房的学生一般有两类:学习型和同居型。这位同学说,他们系50人中就有十人以上在外租房,大多是为了考研。而宿舍里根本没有学习的气氛,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挤了8个人,有3位考研的学生,还有一台大二就买的电视机,这么个小环境谁迁就谁呢?“考研的同学一般都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出来租房就方便多了,不用担心图书馆里占不到位子,也不用担心晚上熄灯太早没地方看书。”对于学校的租房“必杀令”,他笑了笑,“这没什么,我已经在校内的铺位放了被褥,遇到学校检查,室友一个电话马上就往回赶,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没办法,这么长时间,作息时间都固定了,搬回去肯定适应不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禁租令”发出后,有大学生为“应对”学校的查房政策,在继续租房的同时,采取将自己校内床位私下对外出租的做法,这样一来,学生宿舍很有可能成为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的聚居场所。原本保障宿舍安全的做法,最终却将给高校宿舍管理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禁租令”执行面临尴尬

  大学校园管理形势严峻,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人多房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一些高校对学生宿舍管理不力,滋长了学生自由散漫的习气。大学生同居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高校的风气,部分学生外出到一些居住条件差、治安环境复杂的小区居住,安全、治安事件时有发生。鉴于大学生校外租房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性,教育部颁发“禁租令”,要求各地各高校整肃校园秩序,负起应有的责任。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禁租令”遭遇执行难。

  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陶处长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学生校外租房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管理中很棘手的问题。这几年,学校规模扩大了,但学校的住宿条件和后勤管理却没有跟上。到目前为止,学校约有七千人住在校外的大学生混合公寓里,条件比学校内的稍好一些,但住宿费用偏高。因而不少同学有意见,就到校外租房。

  “禁租令”下发后,该校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执行,制订了相关措施,明确责任,坚决清理私自外出租房的同学,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学生私自外出租房的态势。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原则上允许家在合肥或直系亲属在合肥的同学“走读”,但申请走读的同学必须要填写走读协议书,要求学校、辅导员、家长同意后,方可在校外居住,以此严格控制学生私自外出租房。

  据陶处长介绍,学校在执行“禁租令”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部分学生为达到在校外租房的目的,纷纷打起“走读生”的主意。有些学生“认”房东为直系亲属,而房东为了经济利益,也乐为学生提供“方便”,这就让学校很难判断,因而就有了部分“漏网之鱼”。学生与房东演“双簧”,真真假假学校很难分辨。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住宿费也交,宿舍里也放有日常生活用品,但就是人“没”了,学校检查时也很难判断,“不过这部分学生应是极少数的”。

  然而据记者调查,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并非学校管理层认为的“极少数”。该校某专业一个年级的150名学生中,包括以“走读”方式外出租房和私自租房的就有25名以上,该系所属的某两个宿舍共8个铺位就有3个是空的,上面只堆放着一些杂物。

  其它高校的情况也很相似。记者在安徽大学学生工作处了解到,学校现在不允许学生在校外居住,要租房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经过辅导员签字、院领导批准,还要签协议,承诺在外租房出事后果自负。记者在该处见到了部分学生填写的校外租房申请表,其中一个宿舍有两位女生均提出申请。在申请理由栏,一个填写“因身体不好需动手术”,另一个填写“母亲下岗,来合肥陪读”,两份申请均得到院、校的批准同意。是否只要学生提出申请学校就允许学生到校外居住呢?

  该学生处一位姓彭的老师说,学校对每个申请人的申请原因都会核实,学生家长一定要同意,不然学校是不会批准的。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了解到,该校工商管理学院某系75名同学就有十五名左右在校外租房,那么这十几位同学外出租房是不是都经过家长允许了呢?记者经过一番周折找到了两位住在王小郢小区的同学,这两位同学告诉记者,他们是房东“提供的方便”,而其他好多同学甚至连协议都没签就偷跑出来租房。看来,学生想要外出租房,学校这一关并不是不可逾越。

  “禁租令”的出台和执行乏力,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高校目前存在的管理薄弱和思想教育滞后的现实。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开玉在分析这一原因时指出,之所以“禁租令”令行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校变通执行教育部的政策,这就直接导致“禁租令”执行乏力,约束力下降。“禁租令”出台后,作为一个规定,各高校均应严格执行,不能变通,更不能打折扣。如果政策存在不妥之处,可以充分讨论、修改,使之切合实际,但如果变通执行,“禁租令”很难保证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疏”与“堵”之争

  “禁租令”刚一出台,是利大还是弊多,便成为争论的焦点。

  “禁租令”的出台首先获得了高校管理阶层的普遍支持。某高校学生工作处负责人认为,“禁租令”对于高校加强校园管理、整肃校园环境是很有利的,为加强学校学生宿舍管理提供了依据。“现在大学生个人自由意识增强了,但自我保护意识下降了,从这一点来说,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本应作为“禁租令”受益者的学生群体对此却并不认同。从记者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多少热情,对于“禁租令”,大多数学生认为没必要。

  合肥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2001级的于同学就持反对态度:“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是市场经济,存在一种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学生在外租房现象较普遍,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他还认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追求个人自由空间,而学校集体宿舍人多,住宿条件、宿舍管理存在不足,两相比较,学生到校外租房也就不足为奇了。

  部分大学生则怀疑“禁租令”的合理性。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学院一位陈同学认为,加强高校校园管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这个出发点很好,可如果把目光仅仅盯在抓大学生外出租房不放,有抓“小”放“大”之嫌,其实校内安全也并非尽如人意。况且,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签订协议,要求学生承诺“一切责任自负”本身就是在推卸责任。此外,禁止大学生租房也不应该“一刀切”,对于恋爱同居的同学是该禁,不然,校园风气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此禁令对于租房准备考研的同学有失公允。

  王开玉也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生校外租房确实是受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性地下发实施了“禁租令”,但这种简单的惩罚性措施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社会在进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高校的住宿条件、管理理念却严重滞后,发展缓慢,“和六七十年代相比没多大变化”,不能保障大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到校外租房。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个社会定位的问题,在社会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作为大学生,角色就是学生,就要以学习为主,就要服从高校管理,大学是学生长知识、学本领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适应这个角色,不能错位”。

  针对部分大学生以追求个性自由为理由到校外租房,王开玉更是持反对意见,他说,大学校园就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要追求阳光下的个人空间,而不是黑暗角落的个人世界”。当然,“禁租令”如果存在问题,我们也应该正视,不应回避,因而要贯彻执行好“禁租令”,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相信大学生,通过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做到自尊、自重、自爱。要引导学生返回校内居住,学校也应在切实改善住宿条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的同时,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唤起大学生的校园热情,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氛围,突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母校缘”,为他们创造一种家园式的生活、学习空间,从而使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回到校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