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16:35 新华网 |
新华网西宁11月29日电 世界屋脊“舞油龙-——记总后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 人民日报记者姜洁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唐向东 “爬雪山卧寒冰心系祖国西南稳定,战缺氧斗狂风为了西藏繁荣昌盛,干本职学雷锋甘当不锈螺丝钉,为国强为兵精志在高原干一生。” 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就是以这样的豪情壮志,在风雪高原奋斗了28个春秋,和战友们一起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用智慧和双手托起了格尔木至拉萨的“油龙”,让各种油料源源不断地输往西藏各地,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世界屋脊上的“舞龙人”。 他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被评为全军和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28年军旅,他累计行程51万多公里,翻越无人区200多次 1976年,大学毕业多年的姚志祥,放弃了武汉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入伍来到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 绵延1080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有900多公里穿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永冻地带,维修、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不论是当技术员,还是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姚志祥每年从3月输油管线开泵到10月停油,每天巡查、检测忙个不停。管线一出问题,他更是立即往山上赶,狂风、暴雨、冰雪,什么都挡不住。他说:“西藏的燃油几乎全部从这里进去,这条能源大动脉维系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保证它畅通无阻。” 一年开春,管线刚刚试油,从西藏黑河地区到拉萨的300公里管线观测处于失控状态。姚志祥立即带着20多名官兵上高原徒步巡线。途中,他突发高烧转成肺炎。但他不顾死亡的威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巡完全程,确保了管线的安全。 姚志祥年复一年地维护输油管线,这样的“遭遇”数不胜数。 近年来,由于修筑青藏铁路,改建青藏公路,输油管线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2002年,姚志祥上线连续作业175天,把沱沱河大桥的挂越管线改到另一条公路上去。刚刚完工,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又提出,有的输油管道段与正在建设的铁路交叉,经常发生施工机械挖断管线的事故,希望提供全线输油管道的数据。姚志祥立刻带人踏雪破冰徒步勘察,测准每段管道的交叉角度,悬在空中、潜在沟里的高度深度。只用了10天,就完成105张图纸,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的干部吃惊地说:“部队的工作效率真是神了!” 姚志祥返回营区时,人又黑又瘦,嘴唇乌紫,双眼深陷,体重掉了10公斤。女儿给他量血压,低压130,高压175,老伴心疼得抱着他哭了。 团领导算了一笔账:28年来,姚志祥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无人区200多次,累计行程518400公里。 他一专多能,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工程师的2倍多 格尔木至拉萨管线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条成品油输送线,专业门类全,设备种类杂,技术含量高。开始,姚志祥被任命为管线维修所生产技术组长,总抓11个车间24个工种产品设计生产的指挥、调度、工艺、质量把关。不久,他又被调到团机关装备股,先后负责营建、设备管理、管线抢修、机械加工、水暖改造多项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姚志祥在大学学的是粉末冶金专业,管线输油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于是,不管什么专业,凡是工作需要的他就学。他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锅炉及水处理”“焊接”4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后来,又被派到后勤工程学院进修“油料储运”专业,他成了管线团唯一具有多专业复合型技能的高级工程师。 带油焊接,是没有人敢碰的管道抢修难题,姚志祥偏要试试。他带领技术小组艰苦攻关5年,找到了一种既能保证安全,又能保证油品质量;既适合野外管线抢修,又适合泵房内管道的带油焊接的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成品油管道带油焊接的技术空白。 28年来,姚志祥在维修、改造输油管线的工程建设中共完成3500张图纸,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工程师的2倍多。他还出版5部共24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其中4部被列为军队固定管线专业通用培训教材。 姚志祥把培养、扶植新人作为己任,先后为部队培养各类人才3200多人,带出88名技术骨干和业务尖子,其中有11人成长为工程师,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部队建设的顶梁柱。 他给国家创造可计算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效益近亿元 “在高原工作,总有意想不到的难题。”姚志祥说,“每解决一个难题,就体现一次人生的价值。” 纳赤台山上有泉水,但在泉眼挖了井,水却不知从哪漏跑了,部队一直受着水荒的困扰。团里请地方包工队帮助解决,对方开口就要20万元。 姚志祥决定自己动手。6月的高原水还是冰水,他带着几个战士,穿着裤衩背心跳到没膝深的水井里作业。他们两人一组,5分钟一换,边用两台泵抽水,边排井底故障,把泉眼喷口开到最大,再做了200个木桩子把里外的渗漏洞都堵死。3天竣工,一分钱没花。至今,纳赤台泉水井的水都是溢满井口的。 五道梁上没有地下水,在这里执行任务的部队每天得动用一个排的兵力,轮流开水车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一年至少得开销四五十万元。姚志祥仔细勘察,计算了五道梁部队一年的用水量,设计并指挥建起容量为15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每年季节河来水时蓄满水,彻底解决了五道梁驻军部队的生产、生活用水。这一成果成了青藏线各站的范本,青藏线全线部队从此用水无忧。 青藏高原异常寒冷,冬季长达8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为解决采暖问题,总后勤部专门为沿线泵站配备了采暖效果很好的高原专用锅炉,但耗油费用惊人。看着国家的油料大量耗掉,姚志祥非常心疼。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油耗,又不让战士挨冻,他来回到线上泵站考察,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在柴油发电机组循环水余热上找到了节油的突破口。经过一年多2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至今,沿线泵站取暖锅炉采用他的研究成果,耗油量大大降低,累计为国家节约经费5500多万元。 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设计寿命20年,目前已运行28年。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管线使用寿命,姚志祥和战友们一次次地开展科技创新,确保了管线的安全畅通。据兵站部有关部门统计:28年里,姚志祥完成输油管线改造和革新项目23个,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00多个,给国家创造的可计算的经济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的效益近亿元。他在《油田储运》《管道技术与设备》等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为青藏线乃至全国输油战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2003年北京钢铁学院50周年校庆,姚志祥作为在青藏高原成就卓著的校友,被请上了主席台。他对同学们说:“高原虽然苦一点,氧气少一点,但生活非常充实。我有幸在西部把知识转化成为国家和军队需要的价值,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