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地筑起大厦(文艺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05: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冯骥才

  进入21世纪后,一个崭新的概念闯入国人的脑袋里,不能回避,必须面对,它就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这个词儿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一起到来的。当全球化所向披靡地同化着人类的文化时,文化遗产却坚定地扼守与象征着历史文明的多元和灿烂。所以说,人们关注文化遗产的另一面,是对全球化负面认识上的自觉。

  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源于西方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然而,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开始“遗产”二字与考古紧紧连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是历史学与建筑学。遗产只是局限在有形和物质的范畴。伴随工业文明的改天换地,人们对遗产的理解渐趋深透。特别是20世纪后期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提出,并列入名录,纳入保护范畴。表明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多学科(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的意义。应该说,人们的目光由物质性的、有形的、静态的遗产,延伸到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动态的、记忆的遗产,显示当代人对历史文明整体的认识向前迈了巨大的一步。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国际上是不同步的。近20年来,在我们将城市的历史街区视做过时的弃物而大肆荡除之时,国际上早有了一整套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法规与措施。我们一无所知。如今,我们开始关切文化遗产,却依然模糊不清和茫然无措,甚至连什么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都弄不明白。我们急需引入国际上已然确定的概念、理论、规定以及经验。这情景,有如干渴的土地切盼一阵及时雨。

  于是,报刊不时发表一些文章,介绍国际领域保护文化遗产的各种措施与方法,讨论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呼吁我国尽快建立自己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名录等等。同时,一些专事报道与讨论文化遗产的报刊也破土诞生了。我想,应该有一本书向国人明明白白地介绍文化遗产的国际规范,也系统地阐述什么是文化遗产———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我国是人类四大文明的源头,是文化大国。在一切关乎文明与文化的事情上,都理应走在世界的前列。

  此时,向云驹把他的新作放进我们视野。它熠熠闪亮。一个富于魅力的书名印在封面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洋洋30万字的书中,作者不仅精确地表述这一概念的由来和涵盖的范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特定的国际话语切入我国民间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重新的梳理,以及学术的分类,学理的界定,并进而逻辑化和系统化。一边从形态学上将中华大地上千头万绪、活生生的文化形态,做出清晰又严谨的规范;一边又升华到原理论,构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

  应该说,这一工作是很难的。因为它无所凭依与借鉴,工作的本质是开创性和开拓性的,需要理论上的想象力、挖掘力和发现力。在这一点上,作者胜任了。整本书到处闪耀着理论创造的灵感与光彩。

  从学科理论的创建上说,这是平地起楼。而向云驹筑起的是一座前所未有的高楼大厦。虽然这大厦还需要添砖加瓦,不断充实。

  这部书,无论是对于当代中国的遗产保护,还有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与整理,都是必要和重要的理论支持。而其本身已具有《文化遗产学》的骨架与气象了。它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它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它是我国文化界和理论界的一个新成果和新贡献。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30日 第十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