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需要怎样的推介方式?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16:51 新华网 |
随着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引进工作的重视,目前全国、全省各地“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各类推介会,可说是此起彼伏。 这种推介活动怎样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呢?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推介和帮助呢?在第三届海洽会上,部分海外留学人员就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各抒己见。 领事馆教育处是个很好的平台 澳大利亚的屠健博士表示,近年来见惯了国内各省市的推介团“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国内来的推介会”。但他认为,这种推介会,可以造成宣传声势,但吸引人才的实际效果,却要打个折扣。 这是因为,目前各地无论国内还是在国外召开人才推介会,主要依靠当地的华人和留学生进行宣传组织,这常常只能吸引部分留学生。由于缺乏当地社会和大企业的呼应,那些在当地非常成功的海外留学人才,往往跻身于当地的主流社会,对这种活动不感兴趣。因此推介一番,急需的人才还一直置身其外呢。 他们认为,要让推介工作更有针对性,首先必须真正摸清当地的留学人才情况。因此,除了与当地华人商会、留学生团体搞好联系外,一个更重要、有效的途径,就是海外大使馆、领事馆的教育处。因为该机构作为教育部的派驻机构,对国内留学生在当地的发展情况,掌握得最为清楚,信息也最权威。开展推介活动前,只有事先从他们那里了解留学人才的情况,然后结合自己急需人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推介,才会事半功倍。 采取国际流行的“猎头”模式 留学生们认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光不应放在国外一般层次的留学博士、硕士身上。因为这样的人才国内也能够培养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吸引那些在国内很难培养出来的、极其难得的人才,就像建国初期钱学森那样的、正值创业鼎盛时期的专家型人才。 对这样的人才,靠这种浮光掠影的推介活动远远不够。一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王博士说,在国外对不同人才的招聘,有着非常明确的渠道。如果要的是大学生或普通研究生,用不着太麻烦,在报纸上登一下广告就行;而对高层次人才,则几乎全部依靠猎头公司,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他们非得重点攻关不可。 留学生们反映,国内往往有误区:那些在海外成功的留学人才,地位待遇很高,国内不可能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回国服务的希望很小。其实不然,你靠推介会,也许他不动心。但如果各地确定好重点发展产业和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后,再采取发达国家通常的“猎头公司”模式,进行专业化的追踪攻关,即使不能让他回国,但与他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也并非难事。 可否将研发孵化基地设在海外 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在我们看来,是前景一片光明。但换位思考,对他们大多数人,却不啻于一次人生豪赌。回国创业非常成功的罗永章博士分析,海归回来创业的,能成功10%就不错了。事实确实如此。据了解,留学生创业园中因为成果无法转化、或因为市场不认可而被迫撤离的大有人在,重新出国的也不乏其人。 这种风险,大大制约了许多留学生的回国步伐。留美博士刘双华现身说法:许多有志回国创业的留学生,甚至在家中的地下室进行研发,然后一有机会,便拿着成果,参加各种推介会,寄望于碰碰机会,但这种一拍即合的机遇毕竟太少了。往来几次,慢慢就心灰意冷了。这是大量留学人员近年来的相同经历。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刘双华等美国留学生组织代表提出了建设海外创业载体的建议。 所谓海外留学载体,即仿效国内留学生创业园区的形式,由国内政府或企业出资,与当地政府合作,然后采取招标形式,让留学生入园进行研发,成果孵化成功后,再按合同放回到国内生产,这样形成了研发、生产两头大的新型模式。这样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风险,也使得许多只懂技术的留学人员,避免了回国谈判、创业的一系列繁琐负担。 在美国,一个这样的研发基地,启动资金只需要500万美元,投资低于国内建园区。而这样的留学园区一旦建成,不仅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海外留学人员的创业积极性,而且更利于当地的高层次留学人员进行现有专利的改良,成功可能性更大,转化周期也更短。山东省各级政府与企业,不妨在认真考察论证后,进行相关尝试。(作者:宋弢、张海峰、王文静)(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