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艾滋病和“安全套争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08:51 今晚报

  坚持在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被称为“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经由性传播的有效措施。目前,这已经是国内防控艾滋病工作的科学共识。政府(包括公安部门)已经出台了倡导宣传这个干预措施的相关政策、法规。

  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发过很大的争议。我曾亲眼目睹这个过程。

  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人类伦理学家、国务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召集,举办了一个“艾滋病教育和特殊性问题研讨会”。有的文化学者提出:如果我们公开倡导“100%安全套”干预措施,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可退守。并言词激烈地提出,遏制艾滋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加大警力,多抓一些人,把他们实行隔离管制。

  这样的观点立刻受到与会专家们的激烈反驳。但是,对这位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的观点,不少人出自文化心态的保守,或者认为艾滋病距离自己这类有着道德操守的人很遥远,仍然是有着同感的。

  1997年,这种激烈反对倡导安全性行为的声音基本平息了。但当年由卫生部于北京举办的“中国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研讨会”上,还是有专家提出,安全套的安全保证并非是100%,遏制艾滋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倡导人人在性行为上坚持“洁身自好”。

  这个发言立刻引发现场的激烈争论。针对有人质疑对长途汽车司机、“路边站小姐”进行的使用安全套教育是不是有效?能不能拿出有效的调查统计数据?会议上的争论几乎达到了唇枪舌剑,此起彼伏的“白热化”状态。

  很快,这场争议形成了“一边倒”的共识:

  第一、防控艾滋病的行为干预工作是社会性的工作,要走出书斋和实验室,要走到受艾滋病危害的人们中去。

  第二、行为干预不能只是在舆论上唱高调,要付诸行动,向易感人群(容易传播和感染艾滋病的人群)宣传“100%安全套”干预措施,是可行的。

  这样的争论和争端,以往只是封闭在学术研讨活动中,而在1998年12月的“国际艾滋病日”前夕,一则由中国计划生育宣教中心设计制作的安全套电视公益广告在电视台被依据1989年的相关文件下令禁播,引发了北京一些媒体(如《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健康报》)参与,波及全国媒体,持续几个月的“安全套争端”大讨论。

  其实,这样的讨论已经不只是预防艾滋病干预方法的讨论,而是一场社会文化观念的冲突和争论。比如,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当时收到的读者来信有将近一万封。一位署名“老干部”的读者给国家主席和全国数百家媒体写信,质问:“为什么要把‘避孕套’说成‘安全套’?有什么文件依据?他们要把中国引向何处?”某高校的一位学生会成员找到媒体痛哭流涕的质问:“让安全套进大学校园(指在大学校园安装安全套的自动售货机),是给我们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什么样的评价?”

  就在媒体的“安全套争端”激烈进行之际,由北京红十字会、北京医科大学首次举办的以宣传正确使用安全套为主题的“同伴教育”活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40余所高校平静而又热烈进行,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男女大学生参与。

  同一时期,北京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咨询热线,在提供咨询服务的时间里,几乎被咨询者“打爆”了。

  这场争议渐趋平息。正像流行病学家张孔来教授在当时提出的著名观点:“教会孩子使用火柴,难道等同于教唆他们去放火吗?”倡导“100%安全套”干预措施的宣传普及,基本上成为国内社会干预的重要内容。在由国务院、卫生部下发的有关防控艾滋病政策的文件中,2001年的文件修订了1998年的文件,明确了对于使用安全套宣传的支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