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都市的“小棉袄” 杭州集镇群是笔大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10:58 新华网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1日电 【引言】大都市来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杭州自2001年国务院批准行政区域大调整,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性大都市以来,西湖扩容、旅游西进,调整下沙、拉动临平,城西建成、三墩推进,四桥通车、南岸初见规模……大都市格局初见雏形。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钱江新城大剧院的启用、大量住宅用地的推出与兴建,真正吹响了杭州“大都市”的号角,杭州离“大都市”越来越近了。与此同时,出行交通拥挤、高楼大厦云集、生活成本增高、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记忆断层等等的“大都市焦虑症”也逐渐蔓延开来。

  闲适与大都市,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杭州是不是还有自己的大都市模式存在?城市居民可以怎样延续天堂杭州的生活格调,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在大都市到来之前,未雨绸缪地规划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更快、更合理、更长远地推进大都市化进程的捷径,也是大都市化居住的人性化要求,是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切身问题。

  【第一篇】大都市下人居环境的利与忧

  综观国际城市构架,五洲四海的大都市无不是世人眼中的焦点,它们凭着核心凝聚力、文化创造力、发展机遇在历史轨迹中成了世界文明精华的代名词。那么,大都市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她应该给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居民们带来些什么?

  大都市的机遇、繁华、时尚、信息与富足,是绝大多数人的向往。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就成为一种成功人生的标准,在中国人的心中繁衍。然而,近年来无论是专业化的城市发展理论,还是艺术化的小说、电影剧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怀疑与指责,心理压力、生活成本与城市规模成正比,生活质量与城市规模成反比的大都市焦虑症在蔓延。

  现在的城市里,工作已经不像三五年前那样轻松,生活的成本居高不下,城市道路堵塞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习惯了中小城市生活的市民,对大都市的冷漠、庞大、繁忙而无所适从;年轻的白领早早制定“新退休主义计划”,欢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压抑与沉闷……

  显然,这些都不是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想要的,因此,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学术讨论,杭州一直在讨论如何构筑大杭州的许多命题:要西湖还是要钱塘江,造地铁还是建轻轨,市政府又往哪里搬。然而,无可回避的是,大杭州时代一定会如钱塘江潮般滚滚而来。都市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让更多的人感受城市文明的幸福,让城市原住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城市发展的初衷。城市,始终是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就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过上舒适、轻松、愉悦、优雅的生活。大都市焦虑症,是我们所排斥的,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规避“城市病”的模式,借此迎接更美好的大都市生活。

  【第二篇】大都市人居发展模式

  大都市格局与规模,是杭州的未来,也是摆在杭州人居前的一个转折点。如何充分发挥大都市人居的优势,切实提升生活品质,能不能解决国际大都市(特别是中国国情大都市)发展中存在的工作、生活焦虑问题,将直接影响着杭州人的切身利益与城市发展的前景。看国际大都市及上海、北京发展之路,大都会之路从总体上看,有三条路子可走:

  第一种,“摊大饼”城市发展模式,这是在传统城市发展理论引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老城区通过接壤的郊区,将城市住宅步步为营地向外渗透。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中小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城市规模,并在市民接受度上迅速摆脱心理瓶颈。如杭州在上世纪90年代的蒋村、现在的城西,就是一个摊大饼模式中改郊区为城区扩建的成功范本。

  但是,“摊大饼”模式在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减缓、人口密度偏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社会经济问题。在北京大都市建设中,环环外延的无休止扩建,无疑是交通、人口密度、生活成本等问题存在的根源,北京及上海浦西人口密度远远超出纽约等国际城市及寸土寸金的中国香港。

  第二种,从生地上建起一座新城的卫星城模式,是近年来,国内二线都市发展中较为热门的话题。早在十七世纪,巴黎人为了改善老城区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的现状,同时也为了完好地保护古城历史原貌,提出了兴建新城区的倡议,在城市中轴线的另一端建成了八个小卫星城的组群———拉德方斯。在伦敦城市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像莱奇沃斯这样的,为将产业和人口向伦敦周边地区扩散,缓解多种压力而在数十公里外郊区新建的田园城市式的卫星城。

  卫星城建设的总体模式,是将新城区从老城区居住尽可能地剥离开来,相对于“摊大饼”发展模式无疑是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在中国国情下,大量地在生地上新建卫星城,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生活适应性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很值得怀疑的,而是否具有必要性更是应该深切思考的问题。

  第三种,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为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专家们开出了发展组团式集群大都市的药方,选择在距离上较近、具有城市发展基础的区域为大都会组团细胞,将密集的城市能量,松散成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整合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国务院在《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提出小城镇建设要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来,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要统一规划,集中用地,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过度密集的城市功能区更顺畅地向中小城市、小城镇转移;另一方面,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城市历史资源,将他们整合在一起,最终以较小的成本,营造大都会的规模优势,避免了大兴土木兴建城市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