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地区竞争力的要素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02:38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吕世忠 文化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地区经济格局,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可以说,文化生产力在当代社会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文化生产力总体水平上,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还很明显,特别是在文化生产力意识上,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科教兴国作为第一任务的观念还不牢固,对物质资源的开发远远超过人才资源的开发。阻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还没有革除,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也很滞后。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从宏观上做好几件事。 强化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文化生产力意识 首先,要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要在观念意识上让大家牢固地树立起“文化生产力”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指出: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差距,如果没有科学的理念,就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纠正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智力资源开发的错误做法,在全社会创造一种重“文化生产力”的浓烈氛围。 人尽其才,为文化生产力发展提供保证 其次,是革除制约和阻碍文化发展的旧体制。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靠政策来鼓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光依赖技术、设备引进,或是单纯的模仿和复制,是没有出路的。一位美国专家曾质疑:中国的百强企业5年以后,有多少不会倒闭?只有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获取或吸收他人知识的能力大了,我们的竞争力才能变强。目前,人才的流失、浪费与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人事劳动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用人机制远远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形成,那么,发展文化生产力也会成为空话。 加大科教投入,实现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信息化 其三,是加大加快教育、科技的投入,尽快改变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所以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已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足,物质的开发过度,是重视物质生产力、忽视文化生产力的结果,也是一些地区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缺陷。由此导致人的使用不足和物质的大量浪费,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破坏,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加快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知识要素本身的特点,包括它的可扩散性、可分享性、可复制性以及不可穷尽性,都使它的成本最低,效率和收益最高。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和经济产业是不可能上水平的。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其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成长最快和利润最大的产业之一,它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低消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征,被誉为充满无限希望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推动文化产业,必须注重人才资源的整合。有了人才,就能创造出品牌,文化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同时要整合市场资源,整合投入资源,从各地的优势特点出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02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