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多予少取”释放政策效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1:3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记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安徽粮食生产具有传统优势,今年粮食大丰收,政策作用的效果如何?

  张华建: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显示了政策的重大作用。今年我省粮食丰收,政策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补一减”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增收。初步测算,今年我省对农民增加的补贴和降低、取消的税费,合计将达到29亿多元,平均每个农民可得实惠50元以上,相当于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二是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证了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24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418万亩。三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降低了农民种粮的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民种粮的效益。与去年同期相比,小麦、稻谷价格增幅在40%以上,大豆、玉米增幅在7.6%~19.8%。

  记者: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根本的是要让农民种粮得实惠、有奔头。你认为从政策利农效果而言,应当如何做?

  张华建:简单来说,就是“多予”和“少取”。与往年相比,今年国家出台一号文件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省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突现一个“实”字:直接、有效。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加法”、“减法”一起做。一手给农民补贴,就是多予,推进粮食直补,直补资金由6.27亿元增加到6.91亿元,并向种粮大户倾斜。同时,实施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一手给农民减税,就是少取,全省农业税率从去年的..4%下调到4.8%,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记者:提高粮食产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省采取了哪些最主要的科技兴粮手段?

  张华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今年重点推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54个主推品种,及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等14项主推技术。开展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在水稻、小麦产区实施发放“一张明白纸”、“一本培训手册”到农户,整个水稻、小麦生产周期培训3—4次,培训人数7万人以上。开展大规模的联系三农活动,一个处(站)负责人和一个高级农艺师联系一个县,共联系74个县,开展技术、信息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组织开展小麦、油菜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把优良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组装配套,抓点带面,示范推广。

  记者:我省是怎样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

  张华建:长期以来,粮食增产不增收,是困扰“三农”工作的一大难题。为确保农民增收,我们着重推行了“五个到户”:政策宣传到户、面积落实到户、技术服务到户、补贴兑现到户、订单合同到户。同时,发挥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主渠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与农民签订粮食订单1200多万亩。初步测算,我省今年粮食增产100亿斤以上,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3亿元;粮食均价每斤上涨0.23元,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02亿元。预计全省粮食产值增加175亿元,人均种粮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政策措施已切实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

  记者:农民们担心,今年粮食大丰收,粮食供求状况一转好,粮价是否会大幅回跌,以至“谷贱伤农”。你对现行的粮补政策怎么看?

  张华建:今年虽然粮食大丰收,但只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应当看到,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对保持粮食持续发展和供求平衡的难度不能低估,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自1997年以来,我国连续几年粮食减产,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降至8600亿斤,产不足需。可以预见,国家将会继续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不会削弱,在明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实行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将会继续执行。近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我们相信,农业将继续升温,我省农民将得到更多实惠。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