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题背后(关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1:54 人民网-华东新闻
  新华社记者 姚玉洁
大学生就业难题背后(关心)(图)
  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已到民营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占48%,其余66.6万人还在寻找机会

  2005年全国高校有338万人毕业,增幅有所回落,但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如何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仍是一大挑战。同时,就业也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10月底在苏州举行,这个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咨询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苏州市人事局联合承办,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全国各地高校、企业和专业机构的官员、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和新思路。

  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年9月1日,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7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个百分点。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已占毕业生总数的12%;到民营企业以及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工程技术类和行业特点鲜明的专业就业形势明显较好,石油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勘探技术与工程、飞行器设计等10个专业就业率都在90%以上。

  不过专家们指出,阻碍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王辉说,目前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享受小额贷款的政策还难以落实,还有户口、指标、社保等种种“硬杠杠”限制了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没有进一步的相互贯通,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如一些单位需要上岗费、押金、不签劳动合同、不给上保险等等。此外,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政府对毕业生指导机构的投入不足,也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王辉表示,就业促使我们必须从高等教育的下游逐渐考虑到中游和上游,以就业为导向,来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338万,虽然增幅有所回落,但压力有增无减,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健全服务体系,落实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各项政策。

  2005年,政府如何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如何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王辉说,一是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东北就业,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探讨人才项目的补偿机制;二是新增就业空间,近年来,我国创造就业空间的主要是非国有经济,创造就业的主要形式也越来越体现在跨区域的劳动力流动上。2004年到民营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已占毕业生就业总数48%,因此要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

  论坛透露了教育部200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六个重点:一是继续做好登记待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目前还有66.6万待就业毕业生,需要继续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政策的落实,现在全国仍然有十几个副省级城市还在限制非当地生源就业,希望通过和有关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打破限制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解决毕业生到非公有单位户口、工资等问题;第三项工作是进一步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研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与毕业生就业相挂钩的机制;第四是规范毕业生招聘现场,切实做好招聘会的安全工作,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预案,北京已经明确今年不搞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鼓励各地搞分科类、分层次的中小型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第五,对于还没有建立就业信息网的本科学校,教育部将在最近公布名单,要求在年底之前建好;第六,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宣传,避免媒体上过分炒作。

  从“就业终身”到“终身就业”

  大学生们满怀期待结束了求学生活,接下来面临的现实却是:拿着10元钱到招聘现场买门票,去赢得能够递出简历的机会。专家指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今天,人们的观念不能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阶段。

  青年择业指导专家汪大正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个人就业的自主性与封闭性同步增加,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终身学习的长期性趋势越来越明显。计划经济的就业终身制逐步被市场经济的终身就业制所取代,过去可能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现在一生中可能有几次的就业机会。

  要解决就业问题,绝不是靠简单地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就能奏效的。“它不仅涉及体制、制度、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且与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存能力息息相关,是一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巨大的社会变革。”汪大正说。

  就业已由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包括政府、教育机构、社会舆论、用人单位等各阶层都应该各尽所能各有所为。参加论坛的专家仍认为,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结构的难。比如说,各地高级技工紧缺,日本的下岗人员到上海打工,平均年薪却高达40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真正涉及用人制度。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仍然是割裂对立、多头管理的。而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定位实际上介于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之间。”

  就业困境凸显教育结构失衡

  近年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已经走进大众化教育时代,倡导建设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教育体制的话题被屡屡提及,以就业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也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

  张车伟认为,目前的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存在失衡。“现在的教育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大学生学习的知识进入市场以后,市场无法吸收使用。所有的大学教育结构千篇一律,一流大学和一般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基本一样。事实上,高层次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最尖端的人才,培养一流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另外应该有一批大学培养市场大量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今后高等教育灵活机制的改革应该更大,只要实现了市场导向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改善。”

  经常有舆论指责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盲目攀比,但专家们尖锐地指出,大学生期望过高的根源正在于当下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缺乏对孩子的自主性的关照。汪大正说:“中国的中学生是全世界负担最重的中学生,但也是待遇最高的中学生。以高考为例,高考之前工地不能施工,高考当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考场外面父母送水送饭……这样的氛围,能称为大众化教育吗?让这些被隆重护送进大学的学生们毕业后从头做起,这样的反差他们适应不了,能怪他们吗?”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11月27日,济南举办的大学毕业生双向见面会,一下子涌进了几万人。

  李德辉摄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03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