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六字箴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8:40 南方日报

  今古齐观

  10月22日,著名画家罗工柳辞世。罗工柳先生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油画《地道战》、《整风报告》,以及他为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画的一组插图。看《罗工柳年表》得知,1951年他创作前两幅享誉后世的作品时,不过才36岁。11月2日《人民日报》有一篇综述性的报道,又知罗工柳先生还在1950年至1985年间主持设计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因其完美的设计而入选奥地利出版的《国际钱币制造者》一书。罗工柳怎样取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报道披露了他给青年画家的“六字箴言”,曰:人民、祖国、传统。罗工柳的作品、理论显然没有离开这六个字。

  箴言者,规谏劝戒之言也。这样的六字箴言,历史上也有不少。在北宋杨亿口述、门人黄鉴笔录的《杨文公谈苑》里,杨亿提出了“学者当取三多”:看读、持论、著述,可视为对学者的六字箴言。杨亿是有资格讲这个话的。《杨亿年谱》作者李一飞先生评价道:“杨亿作为宋初文臣和文学家,生前有名于时,身后常为人论道。以杨亿为中坚的西昆派,是北宋诸文学集团中最早、影响也较大的一个。而且,他的创作,非西昆一派所能包;他的成就,非西昆一体所能限。”欧阳修在当时对杨亿就钦佩得不得了,他在《归田录》里记叙道,杨亿每当要写文章的时候,“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弈棋”,一心几用“而不妨构思”。想着想着,“以小方纸细书,挥翰如飞,文不加点,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录”,写作速度之快,令“门人疲于应命”,顷刻之际,几千字的文章就写成了。欧阳修因此评价杨亿:“真一代之文豪也。”杨亿认为“三多之中,持论最难”,那意思,学者不要沾沾自喜于自己出了多少本书,关键要看有没有观点。

  金代刘祁在《归潜志》里认为人生有三乐:志气、形体、性命。他这个“志气”跟今天的概念不大一样,包括事业、功名、权势、爵位,因此,志气之乐为“得时者之所有”;形体之乐呢?包括酒色、衣食、使令、车马,为“富厚者之所备”;性命之乐则包括仁义、礼知、忠信、孝悌,不需要那些先决条件。他这样说,首先是在感慨自己,“居荒山之中,日惟藜藿之为养,其所享无一毫过于人,舍性命其何乐哉?”藜藿,乃粗劣的饭菜。那么,刘祁的六字箴言就可以引申:有权有钱的人固然有自己的快乐之处,不具备二者的人们也不要紧,用不着悲观,因为还可以体味到人之所以不枉为人的快乐!

  《冷庐杂识》载,清朝的循吏李化楠对如何当官也有六字箴言,他自己名之曰“居官六字诀”,即:眼到、身到、心到。李化楠先以进士宰余姚,复摄平湖县事,“前令某七年积案三千有奇,司马(化楠)计日定程,早、午、晚决讼各数事,纵民观听,三月尽理”,百姓高兴地说:“云雾七年,三月见天。”促使李化楠能够为百姓着想的,就是这居官的六字箴言。在我看来,这六字当中,如果套用杨亿的话,叫做“心到最难”。就拿李化楠的事例来说,那么多积案,眼睛看见了,可以装做没有看见,或者来一个新官不理旧事,眼睛到了也白到;“身到”呢?视察什么的,也是常下去走走,人算是到了,但可以是认真调研,也可以是作秀,或者摆谱,“平生跋扈飞扬气,消尽官厅一坐中”。这样的“到”,还不如不到。赵慎畛《榆巢杂识》有一则《解惑十则》,其中针对官员之惑云:“居官,则只知有上官,不知有百姓。” 不能做到“心到”,大抵就是这种结局了。

  清朝李石渠论吏治云,居官者,“要济事,勿喜事;要惜名,勿沽名;要任怨,勿敛怨;要近情,勿徇情。”这样的话,前人已经说过,今天也还在说,其实早已无须多说。此所谓“知”,关键是“行”。康熙皇帝的时候,言不由衷的官员可能就是个普遍现象,所以讨论过“知”与“行”的问题。《池北偶谈》载,康熙问:“知行孰重?”大臣叶方蔼答:“宋臣朱熹之说,以次序言,则知先而行后。以功夫言,则知轻而行重。”康熙说:“毕竟行重。若不能行,则知亦空知耳。”康熙的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谁能对腐败分子的智商有什么怀疑呢?论讲道理或现实乃至深远意义,更有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之辈,结果呢?就是“知亦空知”!

  李化楠的“居官六字诀”总结的是怎样“当好官”,怎样用之于贴近百姓;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却是许多人不自觉地应用于怎样“当上官”。对上级时刻察言观色,是之为“眼到”;“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是之为“身到”;对上级的“歪主意”也能够心领神会,是之为“心到”。例子恐怕就不用再举了。

  燕郊 文 赵晓苏 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