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艾滋病和社会干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9:33 今晚报

  “社会干预”或者“行为干预”这样的词语,对一般人来说似乎有点陌生。但对在防控艾滋病工作中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却是一个人文内涵丰富深奥的大题目。

  我在十多年前参与到这个领域后,以我习惯的思维,不过是参与一些防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当时发表了一些传统道德的、心理分析的文章。我以为自己做得不错,却很快就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因为,我几乎没有去认真学习和艾滋病相关的人文理论。

  后来,当我不只是参与,而是切身介入了社会干预活动以后,我才发现“社会干预”或者“行为干预”并非是以往习惯方式的宣传教育。而是具备着社会学(包括社会组织学)、心理学(包括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传播学等等跨学科的人文理论。

  第一次参加北京纪安德健康教育研究所主持的行为干预项目活动时,他们把开宗明义的与会者自我介绍环节设计成这样——把一些性行为、性病、预防用品的名称分别写在一张纸片上,剪开由大家抽取。然后,各拿一半纸片的人(如安全/套)组合。两人互相做自我介绍。这种自我介绍使不愿意暴露自己真实个人资料的与会者没有负担,主持人强调,只介绍自己参加这次活动时愿意让大家称呼的称谓,来自什么地方,有什么爱好。然后,两个人先解释纸片上的名词,如果自己不懂,可以向在场的人请教。

  说心里话,我当时既感到这样的活动设计很有趣,又觉得多少有点“胡闹”。

  活动开始以后,却出现一些治疗性传播疾病的医生,像我这样的关注预防艾滋病而又观念保守的人,多少有点“谈性色变”,嗫嗫嚅嚅的就是张不开嘴巴。

  随着更加有趣的环节,比如性行为方式的罗列、感染性病行为方式危险程度的排列等等专题的进行,不只人人都被吸引着参加并发言(包括专家在现场简明的提示),而且对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危险,细致到了皮肤、粘膜的生理结构、致病原因等非常专业的内容。我参加过专家的讲授式培训,觉得很教条,也很枯燥。但大家在近乎游戏的活动中涉及到这样的内容时,却表达了大家切身的体验和认知,加上专家简明的提示,在生动的交流中得到了并不有悖科学道理的认知。

  进行活动设计的朋友介绍他们的设计思路,这种看似“胡闹”的设计,应用了精神补偿系统理论、行为改变交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情感相符理论等多学科的先进人文主义理念。

  比如自我介绍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把大家在活动中需要讨论的事物进行简明的介绍,一方面用这种方式给大家进行了多层面的“心理脱敏”,既对展开性的议题使大家能张开嘴巴参与,又解除了与会者之间的陌生感,在大家半开玩笑的互相介绍中,消除面对陌生人讨论性的议题的羞涩感。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贯彻了“平等参与”的理念。确实,我参加的多次这样的行为改变交流干预活动中,专家、官员、男女老少,大家都在主动地活跃参与。有的人来时拘拘束束,有的人还摆一些社会身份的架子,但在活动进行中,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此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不少省市的疾控部门在举办“防艾”干预活动中,都借鉴采用了这种富有人文科学指导的设计方式。

  我总觉得,参与预防艾滋病社会干预活动的最大收获,就是使我树立了学习意识。不只是学习到了社会深层次的形形色色,更学习到了人文领域的先进理念。而且,参与越深入,越发觉自己不懂的东西是用原有的文化观念和学识难以替代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