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限制私家车中的“挤公车”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13:24 中国青年报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我国首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要抑制私人交通工具过度使用城市交通资源。

  抑制私人交通工具过度使用城市交通资源,是一个明显的悖论,首先就与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背道而驰。一方面,汽车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事实,不断有地方政府要加入“造车一族”,报纸上有关“汽车降价能否拉动来年消费”的讨论连篇累牍;另一方面,“抑制私人交通工具”的说法屡屡提起,有些城市已经身体力行。如此,不断加码生产的汽车,究竟该卖给谁呢?消费者购买了汽车,又该用于什么地方呢?

  有评论尖锐地出:如果仅仅限制私家用车,而不对大街上比比皆是的公车进行限制管理,城市的交通资源紧张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这话说得好。笔者还想说:如果仅仅限制未来的私家车购买者,而不对已购私家车者进行同样的限制,城市的交通资源,恐怕就会成为少部分人的专利使用品了。

  常识告诉我们,已购私家车者,基本可以算“先富群体”,以企业老板、高级白领等为主。目前提出的限制私人交通工具,无非有两种做法:对私家车设置比以往更高的门槛,包括缴纳更多的费用,划定更多的禁入区域;或者干脆不给这部分私家车上牌的机会,彻底根绝买车人的欲望。这时,就形成了一个“挤公车”效应,即大家争先恐后地挤上公车,先上车者先占据座位,后来者只能站着,最惨的,则是当这辆公车满载而动时,其他人被抛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公车绝尘而去。

  我们这些怀揣着私家车梦的后来者,当初没有足够的条件,能够早日圆梦;如今,当我们正要跨入购车族的行列时,梦却被打断了。先富群体享受了当初汽车开放政策的便利,所有后果,却要后来者承担。笔者并不反对对私家车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政策疏导,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交通资源日渐紧张的社会。不过,任何政策的推行,普适性和公平性是须臾不可少的。让一部分社会群体为汽车政策的改革承担代价,是不公平的;让一部分社会群体为另外一部分社会群体的行为承担代价,更不公平。

  在这里,笔者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电动自行车排斥,小排放量车是否也会遭此尴尬境遇?某些地方政府动辄推出“堵”而不是“疏”政策,是否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公共管理思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