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汉阳一离婚案引BBC记者旁听 离婚法庭如此温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4日10:06 新华网

  编者按《离婚判决一改严肃面孔,温情脉脉引发较大争议》见报后(楚天都市报9月28日9版),引起社会的较大关注。恰逢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记者,36岁的艾丽思来汉采访,武汉市外事办遂向她推荐了此稿。艾丽思对中国离婚判决中的人性化操作很感兴趣。在武汉市外事办相关工作人员的安排与陪同下,艾丽思于昨日来到汉阳区法院,旁听并采访了一起普通的离婚案。经有关方面允许,楚天都市报记者昨日进行了相关采访。

  案情简介

  小娟(化名)32岁,大明(化名)41岁,两人都曾离过婚。1996年5月,他们组成了家庭,次年生下一男孩。

  小娟活泼爱动,有时打打麻将、上上网。大明沉默内向,没有太多的爱好。夫妻俩平时缺乏交流,有时一天说不上几句话。由于交流较少,彼此间出现了信任危机。大明不满小娟一连几天不归家,小娟则认为大明隐瞒了个人收入。小娟要求离婚,大明则不想离。

  法官调解:你们都有追求良好婚姻的愿望,主要是性格上有差异。只要双方多加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婚姻危机是可以化解的。

  这里为何没有争吵?

  昨天现场感受到安静平和的庭审氛围,令艾丽思有些兴奋和意外。艾丽思说,在英国的离婚法庭,原被告的代理律师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庭审一结束,艾丽思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采访话筒。

  艾丽思:你为什么没请代理律师?

  小娟: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我们国家在法律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即使是普通老百姓,我们对法律也越来越了解。离婚是我们自己的事,具体情况我们俩最清楚。所以不请律师,我们一样能完成诉讼。

  艾丽思:西方人离婚时,常将孩子的监护权作为惩罚对方的一种手段。如在英国,曾有父亲因为失去孩子的监护权,而将大桥堵住数小时,以表达对判决的不满。在中国,为什么很少有这样的情况?

  法官: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双方都应对孩子尽抚养义务。失去监护权的一方,仍有探视孩子的权利,一样要付孩子的抚养费。中国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离婚双方在对待孩子方面,都表现得较理性,都力求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对于十岁以上的孩子,法官在决定孩子的归属时,往往要征询孩子的意愿。

  第二次离婚,是否感受到压力?

  艾丽思显然对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有所了解。得知当事人是再婚家庭,所以她最想了解的是,第二次离婚对于女方带来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艾丽思:在西方,离婚对女人的打击更大些。你现在是第二次离婚,是否感受到压力?

  小娟:第一次离婚相对简单些,而这次则涉及到财产和孩子的问题。但是我并没感受到多大的压力。因为在我国,男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我有自己的工作,在经济上是独立的。

  艾丽思:在西方,女方对孩子有优先抚养权。在这方面,你觉得是平等的吗?

  大明:我与她是平等的。我们都需要孩子。如果孩子判给她,我会按约付抚养费的。

  调解,一个温馨的话题

  法官充满温情的调解,是吸引艾丽思到法庭旁听的诱因,也是昨日她最想探究的问题。艾丽思也知道中国有“劝和不劝离”的传统。她很想了解,中国的法官是如何温情调解,如何尽力地去挽救家庭的。

  艾丽思:西方判决离婚,只在庭前调解一次。你是如何调解的?

  法官:现在虽然休庭,但当事人仍等在我的办公室,等待我的再次调解。根据我国的婚姻法,判决离婚案时,必须先进行调解。但我们会充分尊重双方的意愿,婚姻要有感情和爱的基础,他们都有自己的选择权。调解无效后,当然也判离。这时的婚姻解体,就成了双方走出痛苦的必然选择。

  艾丽思旁听感言

  艾丽思采访了当事人和法官,也接受了楚天都市报记者的采访。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她自认为在西方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言谈之中,艾丽思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她对中国法官温情判决的好感: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普通人的婚姻状况,也是我采访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知道,中国不久前修订了婚姻法,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眼见为实。今天在这个法庭里,气氛平和而宁静,完全没有争吵。法官的审理充满人性化,这些,与西方的不一样。

  婚姻出现了难以调和的问题,在法官的调解下,两人开始重新考虑安排未来的生活,这种做法很温馨。

  没想到,女法官如此年轻,如此具有开放性的思维。

  专家说法

  刘引玲(婚姻法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我国于2001年修订的新《婚姻法》,增加了婚姻无效与可撤销、离婚损害赔偿、禁止家庭暴力、禁止与他人同居等条款,与旧《婚姻法》相比,新法强化了维护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及一夫一妻家庭制度等婚姻基础关系。

  中英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看,母亲的责任心一般高于父亲,这就是为何在抚养权问题上,孩子判给母亲较多的原因。英国发生为争父权而上演的故事,可能是极端的案例。(完)(记者曾振求余皓通讯员冯明)

  :

  11月19日,英国儿童部长玛格丽特·霍奇在曼彻斯特开会,一名叫乔利·斯坦斯巴尔的男子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将自己和部长铐在一起。警察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将部长救了出来。斯坦斯巴尔宣称,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争取离婚男人对孩子的抚养权(见楚天都市报今年11月21日11版)。

  9月13日,两个身着“蝙蝠侠”服饰的游行者闯进白金汉宫,其中一人爬到王宫外围一座建筑物二楼阳台,与警察对峙了五个多小时。这位“蝙蝠侠”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维护父亲权利组织超级爸爸们的宣言》大声诵读起来,还把一条横幅挂在他脚下,上面写道:“为父亲争取公道的超级爸爸们”和“为争取你对孩子的权利而战”。

  (责编:林证)

  (来源:楚天都市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