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雪色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5日09:03 南方都市报

  图/本报记者 刘在富

  文/本报记者 余映涛

  又到岁末年终,农民工即将返归故乡看望家人。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延续至今,终于在今年春天开始变为民工荒。长期以来供给珠三角地区的廉价劳动力的突然减少,让民工问题以一种新的内容重回到人们的话题中。

  根据农业部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有9000万农民进城务工。2004年,务工农民已超过1亿人。由于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81%,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我国农民工群体从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从事建筑、采掘等技术含量低,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然而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以广东为例,农民工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5%。

  另一面,作为城市发展的贡献者,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平等的群体融入城市社区。他们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他们给其农村家庭经济支援的同时又因与家人相隔遥远而情感弱化,照顾子女不够。他们似乎正在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然而,作为城市的新移民,他们处于城市的最底层,无法获得城里人一般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哈哈,来抽一根!”东莞虎门运河码头,来自四川的老曹从折成几折的包得很紧的衣服里,慢慢地掏出一包“梅州”香烟,与他的搬运工伙计们一起分享一包几块钱的“奢侈品”。

  日光很毒,老曹和伙计们的皮肤都被晒成了古铜色,和往常一样,搬运的石灰粉又洒满了一身,就像是堆起来的雪人。天气很热,汗水自上而下流,顺着皮肤把身上的石灰粉冲出了道道褶皱,如洪水冲刷平原后留下的沟沟壑壑。

  这群搬运工共有10多人,都来自四川珙县,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仅有22岁,有几个还是刚结婚不久,别了倚门而望的妻子就出门来了。为了给孩子赚学费,为了老母亲能有钱治病,为了妻子不再为买柴米油盐发愁……他们暂别亲人,远离自己的家乡走进霓虹都市,用弯得像虾米一样的腰挑起家庭的重担,用汗水书写对家人质朴的爱与责任。

  “我们就像一只鸟,只不过我们飞的方向不固定,只要哪里有活干,我们就去。”年纪最大的老曹深吸了一口烟,擦擦脸上厚厚的石灰粉,用浓厚的川腔口音对记者说。

  老曹18岁就出门了,他曾在西昌当过建筑工人,后来又沿长江而下,到上海等港口城市做搬运工,最后来到了东莞虎门,在这里一呆就是数年。

  对老曹来讲,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放在女儿身上。他说:“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都是为了上高三的女儿,我要供她读到25岁。女儿很争气!在学校成绩不错,再怎么样我也得打工供她读。”说到女儿,老曹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来,显得很兴奋,白色石灰粉在古铜色的脸庞上愈发明显。

  从船上到岸边,是用两块20多米长、仅能容下两脚并立的木板搭成的小桥,有时老曹和伙伴们肩扛两三百斤的石灰,一天要从木桥上走几百个来回,对他们来讲,这就是生活的来源,也是工作的空间。

  由于搬运的是石灰粉,粉尘很重,半天下来,老曹和同伴们的鼻子里、睫毛上、眉毛中全都是白白的石灰粉,黝黑的皮肤和厚重的粉尘,使人完全看不出他们的真实年龄。老曹说,太热的天戴口罩,就会呼吸困难,不习惯也不方便,而且便宜的口罩也起不到防尘的作用。所以大家都懒得戴,长期干这样的工作使很多人晚上都咳嗽,整夜睡不好,但是为了生活大家都挺了下来。不过现在天气冷了点,大家却不舍得用,因为它要值“几毛钱”。

  又是一年北风骤吹时,快过年了,老曹说他很想家,不过最担心的还是能不能拿到工钱。他说明年不出来了,家乡计划建大型的发电站,回去可以找份工,不用在外面流浪打工了。“说实话,这么多年了,还真的很想住在家里。”老曹锁着眉头说。

  在东莞,像老曹这样背井离乡出来打工的有600万人之多,他们中大部分人进工厂、扫大街、拾破烂,做的大都是当地人不愿意做的体力活、脏活累活。但是对老曹他们来讲,东莞就是赚钱的“天堂”,是家里的希望。

  图:

  “咕隆”一声,白水穿过干渴的喉咙。

  夜深了,搬运工仍在码头上劳作。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有船到就需要卸货。

  老曹(左二)和伙计们的“全家福”。

  他们一天中最舒服的事莫过于大家挤在工棚里聊天,看电视,打川牌。

  厚厚的石灰粉洒落在搬运工的身上,他们像雪人一般。

  背着三百斤重的石灰粉,举步维艰。工友们一般都光着膀子干活。

  背着沉重的包袱在仅能容下两脚并立的独木桥上行走。

  每背三袋就会发一个标签。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这些标签就是结算的凭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