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各界人士热评汕头日报编辑部寻找金牌读者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5日13:19 大华网

  《汕头日报》是汕头的门户媒体。在逾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穿过炮火的硝烟,她伴随读者见证了汕头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人民当家做主的历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她忠实地记录下了汕头特区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全方位地跟踪汕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作为一家地级报,《汕头日报》的办报历史长达57年,这在同级报纸中是极为少见的,连不少省级机关报都自叹莫如。《汕头日报》长期立足地方,把握政策准确,有很高的权威性,不但赢得了汕头市委、市政府的信任,也在广大公务员、老百姓当中拥有一批很忠诚的“铁杆读者。

  《汕头日报》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广大读者半个多世纪的坚定支持。本报编辑部深感这笔财富的宝贵,所以开全国机关报之先河,决定开展“寻找金牌读者活动。连日来,围绕本报评选金牌读者话题,记者采访了汕头新闻宣传战线的老领导、老前辈和本报的老通讯员、业余作者,汕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者、青年学生以及报亭经营者等各界人士。他们结合各自的经历,从不同角度为广大读者做了异彩纷呈的点评。

  《汕头日报》一直是群众宝贵的精神财产

  王一帆(《汕头日报》前身《团结报》总编辑兼副社长):

  每个熟悉《汕头日报》的人都知道她的前身是创办于1947年的《团结报》,也就是说,日报已有57年的历史了。我今年已是89岁高龄,虽然眼睛已看不清文字,但还是坚持每天听大女婿读4个小时的报纸、书信等,《汕头日报》也一直是我所关注的。

  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团结报》是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强有力的攻心精神武器。1947年10月10日在大北山粗坑油印出版的《团结报》,是中共潮汕地委在解放战争中创办的潮汕地区第一份党报,它是在游击战争环境中建立、发展、壮大的,发扬了全党、全军、全民办报的优良传统。1949年前,一般是四开四版一张,十天一期,逢十出版,初期没有电台,消息来源主要靠地下党及连队、政治部、司令部供给政治、军事消息,和通过地下交通线从香港运来的党报党刊或党领导下的革命报刊上登载的新华社的消息,此外,还在敌人的报刊中选取可用的材料。这张油印四开小报是解放战争的另一个战场,它以新的精神武器鼓舞了战士和革命群众,打击了敌人,那时,报纸、号外一出,都是供不应求,它成为潮汕地区人民、尤其是尚未解放的地区人民最宝贵的读物和最有力的指路灯。

  1949年10月24日,汕头市及潮汕地区宣告解放,《团结报》从大北山搬进汕头市,建设新中国、新潮汕的光荣宣传任务也落在报社身上。尽管进城后乃至改革开放后的形势与任务不同,尽管《团结报》从三日刊变成日报,又改成《潮汕日报》,以后又相继改为《潮汕农民报》、《粤东农民报》、《每日新闻》、《汕头日报》,但贯彻全党、全军、全民办报的方针,艰苦创业、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等优良传统都得到了坚持和发扬,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群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与读者交流的路子拓得更宽

  吴勤生(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读者是报纸的生存之本,离开了读者,报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寻找金牌读者”的活动恰好成为连接报纸与读者的渠道和纽带,符合我们办报所提倡的“走群众路线”这一方针,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听到群众的意见,看到报纸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过去停留在只与通讯员交流的阶段进步到与群众、读者直接面对面接触的阶段,从而使报纸越办越合乎读者的阅读口味。建议要多层次、多层面地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扩大与读者沟通的范围,可以举办一些类似于定期互动、网上互动这样的活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经常举行与读者的座谈,把与读者密切交流的路子拓得更宽,让读者群众“唱主角”,使他们畅所欲言,收集更多的意见,集腋成裘,集思广益,这样才能办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

  争当《汕头日报》忠实读--/!>

肖钟汉(原市人大常委、原汕头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1985年10月13日,我在《汕头日报》的校园版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坚持说服诱导做好思想工作》,从此,我与《汕头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共发表稿件200篇以上,近期还陆续有稿件见报,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作为热心作者:1998年12月14日起,《汕头日报》校园版曾开辟过成长热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应邀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解答青少年提出的问题。好多专栏都向我约过稿。我所撰写的稿件覆盖面较广,除了体育版,其他版面基本都发表过。

  作为忠实读者:从23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时起,屈指算来,我订阅《汕头日报》已不下30年,尤其是近20多年来,每天更是不离《汕头日报》。一天不读《汕头日报》,感觉就像少做了一件什么事。一天漏送,我都要想方设法补上。有一次到澳门出差一个月,我特别叮嘱老伴,一定要把《汕头日报》一张不缺地保管好。回来后,我连续用了好几天才读完。在与报社的交往中,我还与报人们交上好朋友,几代报人交成知心朋友。

  报社这次开展的金牌读者评选活动意义很大,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大家都来争做《汕头日报》忠实读者,争取明年也能评上。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让更多的人热爱《汕头日报》,出现了踊跃订阅的喜人景象,明显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

  近些年来,《汕头日报》越办越好,更加满足读者的需要。不难发现,你们一直在不断改革、调整,努力提高版面的可读性。像教育、健康、民意、焦点等不少版面都办得比较有创意,对市民挺有帮助。作为本地报纸,应用更大的份量来反映本地的社情民意和人文经济。

  评选活动拉近报纸和群众的距离

  郭亨渠(原潮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从《团结报》、《潮汕农民报》、《粤东农民报》到《汕头日报》,《汕头日报》已走过了57个春秋。还是《粤东农民报》的时候,大概是1955、1956年,我还在读初中,就已经与报社打过交道,投过几篇稿子。除了几年在海南工作,1969年回汕,我就当上原潮阳县报道组组员,后来是新闻干事、新闻秘书,这个行当一直干到1995年卸任。即使后来当副部长阶段,仍是在负责新闻。一直在与《汕头日报》打交道。

  总的来说,这份报纸办得还是成功的,在潮汕地区乃至粤东地区有很大的影响。经常与报社直接打交道,仔细思考,觉得这份报纸还是办得很有特色:第一,本地的新闻多,及时,针对性都比较强;第二,潮味浓,特别是副刊中的潮风版、旅游版等都办得很有特色,这是其他大报所不能代替的,要了解汕头,乃至潮汕地区的情况,第一手材料就是汕头日报;第三,是培养了一大批通讯员和业余文学作者,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第四,在舆论引导方面,《汕头日报》能结合潮汕本地的实际,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工作方针。

  有几点建议供参考:第一,本市、潮汕地区的信息量还要再多一些;第二,继续办好副刊。重点应该多一些“潮”味,多刊登一些反映潮汕地区发展新风貌和富有潮汕风情的内容;第三,多联系一些重点作者、重点通讯员,一些版面可以适当调整,以照顾更广大读者的需要。

  评选金牌读者这个活动很好:第一,起到联系广大读者的作用;第二,扩大了报社的影响和知名度;第三,拉近了报纸和群众的距离。报纸和读者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不同于商品与顾客、店主与顾客的关系,而是应该建立长期的深厚的友谊,通过共同的语言,传递共同的心声,互相沟通。通过评选金牌读者这个活动,既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又拉近了读者与报社的距离,增进了感情,对办好报纸大有好处。

  群众的认同是评价报纸质量的标准

  王炜忠(原新华社汕头支社社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寻找金牌读者”的活动很有意义,要在办报时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就要主动贴近群众,群众的喜怒哀乐都应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贴近世界和生活。而“寻找金牌读者”的活动恰恰体现了《汕头日报》是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的,他们高不高兴、认不认同、赞不赞成都成为我们评价报纸质量的标准,意味着我们把群众作为最高评判者。评选出来的这些“金牌读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我们不只是发给他们一张证书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当成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让党委工作更紧密地和群众联系在一起,使党报更好地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新闻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说实际上是群众工作,负责新闻采写的记者就要时刻与群众同步,深入调查研究,只有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要有深入作战的传统作风,有一套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要敏感灵活、打开眼界,才能真正反映群众呼声,写出欢蹦乱跳的“生猛海鲜”,让新闻真实而鲜活。

  评选活动增强了竞争力

  黄媛燕(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三年级学生):

  本人比较倾向于把评选金牌读者定义为一次别开生面的公关活动。通过活动,报纸本身建立起清晰的形象,并与读者形成互动关系。把自己的理念宣传出去,让读者对这份报纸的宗旨和原则有了较完整的了解。报业竞争非常激烈,非常需要采取类似的举措来增强竞争力。

  作为年轻读者,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一些专题类的报道,虽然新闻是连续发生的,但对某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应该让读者有个相对系统、全面的了解。比如“11·21”东航坠机事件的报道,在整个事件的发展告一段落之后,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另外,文艺和娱乐的资讯应该更多一些。

  从反馈情况看,评选活动相当成功,但似乎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否则的话,设想一下,报刊亭里有很多种报纸,《汕头日报》凭什么显得更加醒目突出以吸引读者呢?为了进一步扩大整体影响,建议参照金牌读者评选的手法,开展有奖征文活动,毕竟,人们还是很希望在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这对吸引新订户、初读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

  大家都关注“金牌读者”的产生

  陈映芳(金平区第一届肢残协会主席、汕头首家爱心报亭亭主):

  我在市区长平路开办汕头首家“爱心报亭”到现在已经整整6年了。6年来,我每天都从上午9点到深夜11点守着报亭,也记不清有多少份《汕头日报》从我这里传递给了市民,只知道日报有着许许多多的忠实读者,不管多忙他们都不会忘了来取上一份。从平时的销售情况来看,喜欢看《汕头日报》的人大多层次比较高,以公务员、离退休老干部等居多。

  除了一些固定读者外,许多市民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政策信息也知道买日报就准能找到,像前些日子日报刊登了今年的公务员招考职位和条件等信息,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次日报举办“寻找金牌读者”的活动也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活动推出的当天报纸很快就卖完了,还不断有市民来询问活动的情况。大家都说,这样的活动很新鲜很亲切也很有意义,《汕头日报》就像一个老朋友,天天都要见面,就是没有去计算已经相处了多久,现在有了这个活动,才回想起自己和日报已相识相交了不短的时间,觉得特别有亲切感。大家都很关心“金牌读者”到底花落谁家,谁是日报最老的朋友,所以这段日子的日报也特别抢手。

  评选活动丰富了发行学内容

  陈岳芬(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这个活动很好地配合了当前的大收订工作。金牌读者非常难得,要求20年不间断阅读非常不容易。20年来,我国的报业发展非常快,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种大背景下,最终还是有不少金牌读者入围,这说明,《汕头日报》的忠实读者队伍还是很可观的。

  我们传播信息、新闻,最终的目的或落脚点还是这些接受者。传播的服务怎么样,最终的效果、检验、评价、认可要由这些接受者来做出。现在衡量报纸的成功与否,除了读者喜不喜欢外,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企业的收入情况。报纸现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收入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报纸的发行收入,一是广告收入。报刊的发行会带来第二次收入。发行量大,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投放,报刊发行是带来第二次收入的重要基础。做足报刊发行工作非常重要,国内几大著名的报刊都创造出了一些非常有名的发行战术,《汕头日报》金牌读者的评选活动丰富了发行学的内容。

  评选活动也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通过这次活动,会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份报纸,配合最近的改版,相信对今年的发行会有较好的拉动作用。信息接收者可分为偶然型接收者和稳定型接收者两种类型,金牌读者就是报纸的稳定型接收者,对于办报者来说,当然希望稳定型接收者越多越好。金牌读者的评选,体现了《汕头日报》对稳定型接收者的重视。另外,入选金牌读者需要有较长的订阅时间,从某个角度来说,评选活动的定位还反映出,《汕头日报》的读者群相对都比较成熟的,而这个群体比年轻人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这对广告投放者来说是个很有价值的受众群体。

  扩版之后,从版面到内容,《汕头日报》越来越活泼。很难得的是,现在的一版每天基本都有一篇评论,长期坚持很不容易。虽然很简短,但从语言的运用,与本地的相关度,切入的时效性都达到相当的水准。应尽量让一版保持有比较新鲜的面孔,应提高新闻、信息与本地读者的贴近性,增加本地新闻,毕竟《汕头日报》还是本地读者订阅为主。(来源:《汕头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