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办工厂到上市公司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富子梅 今年6月,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是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第一家发行挂牌的企业,一时引来万众瞩目。这家从事有机化工产品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从创办初期十几万元的校办工厂,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现有总资产1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公司。新和成的发展之路,展现了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魅力。 十万元起家的校办工厂 那是1988年,在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和大市聚镇,两所中学的教师,商量着开办自己的校办企业,以改善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大家看中了做事踏实的胡柏藩。 胡柏藩是大市聚农业中学的化学老师。学校没有钱。校办工厂的10万元启动资金是跟教职工以及亲属借的。他们从废酒精中提纯酒精,用的是制药厂的废料,原料成本很低,工艺简单,主要是分离技术。就这样,胡柏藩和几个年轻师生在租来的简易工棚里,办起了合成化工厂。 那是一段艰苦的创业。胡柏藩从厂长、销售员到装卸工一肩挑。但是,他们抓住了商机,办厂第一年就挣了10万元。为了收集废酒精,他们跑遍了上海的大小制药厂。自己的产品一吨几千元,而人家制药厂的产品一公斤便是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一对比让他不胜感慨。他悟到,只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回报。 胡柏藩决定上马新产品,开发生产腹泻类药物诺氟沙星的中间体乙氧甲叉。这种产品当时市场上为德国赫斯特公司所垄断,国内进口一吨的价格达14万元。开发新产品,不是容易的事。不过这种在我国主要依靠进口的产品,市场前景看好,利润空间也大。从技术角度看,这个产品只需两步反应,以他所具有的专业背景,使他自信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 1990年,乙氧甲叉的开发生产取得成功。这个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胡柏藩的小厂子也从此跻身医药原料药生产行业,使中国的抗菌素生产进入了新时代。 靠质量敲开市场大门 新产品出来了,令人兴奋,但销售才能让产品最终走进市场。胡柏藩先是敲开周围地区制药厂的大门,又到上海、北京等地四处销售。在上海某制药厂,他数度碰壁不气馁。分管技术的厂长同意见他5分钟。当着厂长他把自己的产品解释得很专业,很可信。厂长最后同意去胡柏藩的工厂看看。这一看,两人就成了生意上的好朋友。 这个制药厂大门一经敲开,中国市场上德国产品的领地迅速被胡柏藩的产品取代。当年销售量接近30吨,目前的年生产能力是400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甲叉生产企业,占据着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真正让新和成走进新天地的是出口。在一次医药行业展销会上,杭州外贸公司促成了新和成第一份海外定单。定货方是香港商人,由他亲自验货。在新和成的简易工棚里,他严格检查后,第一个货柜发往海外。随即定单增加,每两个月一柜。那以后,新和成的产量不断扩大,当年突破200吨,利润超过100万元。1992年新和成的销售突破了1000万元。 不断开发才能强大 短短几年的发展,校办工厂不仅已经能够满足学校给教职工谋求福利的初衷,而且已经有了可观的财富积累。但是,胡柏藩没有沉醉,他又看到了新的市场机遇。 还是那条思路。胡柏藩看到国内生产VE的两大中间体主体(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也是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上,瑞士罗氏和德国巴斯夫、日本卫材和法国罗纳普朗克等少数国家大公司垄断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价格高到30多万元一吨。 胡柏藩要攻主环的研发。这个项目有关部门一直在搞,但用了两个五年的时间也没有最终成果。在胡柏藩的企业里,先科研而后生产,就是这么简单。技术人员不负众望,两年时间攻克主环技术。胡柏藩把产品推销到国内众多制药厂,由于质量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又大大低于国外,因此很快在国内打开了市场。到1995年,新和成凭借主环和乙氧甲叉,年销售达到5000万元。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新产品使企业的发展无可限量。到去年,新和成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元。 这个只有15年发展历史的企业靠新机制,依靠不断的研发,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06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