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 功成身退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05:38 华商网-华商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3日至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解读一 调控过热与不足,让老百姓真正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行业和领域的不同特点,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大力支持,决不搞一刀切。 在“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同时,中央还注意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重点强化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行业。 前三季度,一度“过热”的几大行业都有所“降温”。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5.5和43.4个百分点;铝业投资则由一季度增长39.3%转为下降6.5%。 而以前的薄弱环节现在得到了加强。今年我国一举扭转了2000年以来连续4年粮食减产局面,4550亿公斤预期目标实现在望。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 土地过度开发是经济局部过热的重要特征,经过治理已经初步得到抑制。到10月底全国共清退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部3.5万平方公里圈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权威经济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与过热行业翻番的投资和生产相比,农业、社会、卫生、教育、科技等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解决,老百姓就无法真正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解读二 “扩张”变为“松紧适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过的各项政策将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重大变化是:实施了七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式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 199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增发了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在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每年都增发1000亿———1500亿元的国债,累计达到9100亿元。这些国债资金的投入,先后拉动了各方面的投资,规模达到了3.5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幅度一直保持在每年1.5%%———2%%之间。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指出,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定的稳健财政政策是过去两年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必然结果。从2002年开始,我国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已经从1500亿元逐步减少到今年的1100亿元,随着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这一规模还将继续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减弱。 专家指出,在经济进入相对高涨时期以后,原来政府要扩大内需来托底的政策支持已经变得不必要,所以今年政策有重大的调整和转型。过去财政政策是扩张型的,那么现在已经不再扩张了,但它也不是一下走向全面收缩,它强调的是松紧适度。 解读三 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刘树成所长认为,明年总的经济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一条红线、两个重点”:一条红线就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伏,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加快发展,第二个重点就是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来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解读四 以人为本,构建各利益阶层的“和谐社会” 明年经济工作的另一大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指出,十四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中央文件中把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的基本能力之一,这次中央经济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他认为这其中包括了四个意义。 首先,“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执政党在执政方面新的理解;其次,“和谐社会”的概念,就是社会各利益阶层、各基本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第三,当前社会中有不合谐因素,中国目前人均GDP已达到1000—3000美元,改革进行到这一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会逐渐显露,在经济和其他领域,都应该针对此问题有所应对;最后,“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基层组织和政权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能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综合新华社、央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