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发区:西部擎旗竞风流(国家级开发区20年成就巡礼)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文风 作为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1年来,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建设基础设施,精心营造投资环境,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速度和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格局。 如今,重庆经开区已成为中外投资者来渝考察、投资的首选之地。全区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由1993年的24.06亿元、5.8亿元和6.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40.09亿元、72.48亿元和191.14亿元。特别是自2001年进入扩张期以来,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平均增幅超过40%。 “三为主一致力”,变差距为动力 重庆经开区地处内陆,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都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 差距就是动力。近年来,重庆经开区坚持贯彻落实“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推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以工业为主。在土地利用规划上,把工业项目的用地作为编制规划的首位;在工作着力点上,坚持把引进工业项目和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作为全区工作的重点;在区域发展的导向上,将优惠政策向工业项目倾斜。目前,进入重庆经开区的外资企业中,工业项目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2/3。全区工业企业由1993年的178个增加到470个。200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1亿元,比1993年增长26.7倍。 坚持以外资为主。重庆经开区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体制优势及名牌效应,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空间。全区外资企业由建区初期的“零”,发展到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兴办三资企业381家。11年间,区内外资企业已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2.9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累计实现利润78.74亿元,占全区工业企业利润的61.36%。 坚持以拓展出口为主。重庆拓展出口客观上存在着地处内陆、产品出口运输成本高的不利因素,但重庆经开区一直没有忽视和放松拓展出口的工作。他们投入5000多万元建立了重庆经开区海关,为区内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重庆出口加工区;同时还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为进入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做协调。目前出口加工区已有9家出口型企业入驻,预计2004年可望实现出口1亿美元。11年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0.03亿美元,出口额3.25亿美元。 致力发展高新技术。重庆经开区坚持把引进和发展技术密集型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项目招商的重点,专门设立了高新技术发展基金,并积极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争取优惠政策。目前区内已形成了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26、44研究所、中兴通讯、爱立信通讯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22.97%上升到2003年的53.51%。 推进体制创新,优化投资环境 诞生伊始,重庆经开区就确定目标,不仅要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还应在体制创新上走在前列。 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重庆经开区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着力于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公正公开的法制环境、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洁净优美的生态环境、崇尚礼仪的人文环境。 为此,他们大刀阔斧地实施机构改革,改变干部任命及劳动用工方式,实行聘任制、雇员制和竞争上岗,对直属国有企业全部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以人员的流动激励人才的竞争;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实现了项目审批不出园,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率先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行政管理机关中实施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获得“绿色通行证”。 企业的呼声是第一信号。“企业无事不插手、企业有事不撒手”,重庆经开区每个工作人员都在为实现服务方式和手段的根本转变而努力:主动服务,变企业上访为自觉下访;热情服务,变管理者为服务员;延伸服务,变按职责服务为保姆式按需服务;承诺服务,变常规办理为限时办结。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06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