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金引才到底值不值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11:28 兰州晨报

  重金引才到底值不值有关社会学家对省城各高校“大手笔”提出异议现状:高校纷纷重金引才

  兰州大学于2004年上半年启动了“萃英人才计划”,学校投入6000万元用于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10月,该校“萃英人才计划”正式付诸实施。该校资源环境等学院向有关学者开出了除正常工资外,还提供年8-10万元津贴、发放住房补贴25万元或校内提供10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安家费5万元、3年聘期科研启动及学科建设配套费300万元的优厚条件。

  其实,重金引才的做法并不是兰州大学一家,早在2004年初,兰州商学院就向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出站人员、博士抛出了“绣球”——除工资、校内津贴外,学校还一次性提供补贴及科研启动费12万元(含购房补贴7万元)。

  2月18日,兰州交通大学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任王君、陶玲夫妇,学校提供18万元科研启动费;同年3月,该校又面向全国招聘经管学院院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2004年10月,兰州理工大学引进了该校第一位院士———中科院胡文瑞院士;甘肃政法学院于今年9月份,面向社会招聘民商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11个二级学科的教授;兰州师专以10万元的安家费诚聘博士……总之,招贤纳士之风“席卷”了整个省城。高校:随调家属吸引人才

  在开出优惠条件的同时,各高校为了引来人才,可以说想尽了办法,其中,人性化政策的出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点。从兰州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的政策来看:博导、学科带头人按照国家标准提供安家费3-5万元、住房120-150平方米,科研启动费15万元的同时,特别强调家属随调。

  与兰州理工大学“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性化的政策相同,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等各高校也都对引进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其家属全部随调,甚至,有的学校还有可对人才家属的工作进行适当安排的说法。高校:随调家属吸引人才

  在开出优惠条件的同时,各高校为了引来人才,可以说想尽了办法,其中,人性化政策的出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点。从兰州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的政策来看:博导、学科带头人按照国家标准提供安家费3-5万元、住房120-150平方米,科研启动费15万元的同时,特别强调家属随调。

  与兰州理工大学“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性化的政策相同,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等各高校也都对引进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其家属全部随调,甚至,有的学校还有可对人才家属的工作进行适当安排的说法。人才:发挥特长干出事业

  11月16日,莫超对记者说:“我能选择兰州师专,更主要的是缘于感情。”莫超是2004年6月兰州师专从南京师范大学“挖”到该校的第一位博士后,同时,他也是甘肃省引进的第一位语言学博士。“坦白地说,当时南京其他高校开出的条件要比这里优越得多,因为觉得自己是西北人,大学四年都是在甘肃上的,对甘肃有了感情,这种感情让我最终选择了甘肃,选择了兰州师专。”莫超说,这几年,因为要升本科,兰州师专整体上有了相当的发展,在硬件设施及软件配备上都不错,“来了就是为了干点事,所以,学校的整体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像莫超一样,在选择时很看中用人单位整体环境水平的同时,这些高端人才同时看中了西部高级人才比较缺,竞争力没有像南方那样激烈这一环境,来这里更有可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更能干出点事来。“11月初,我们学校就成立了甘肃方言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填补了甘肃方言研究方面的空白。可以说,这是我几个月来做的一件实事,虽然,在我来之前,学校已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起点是比较低的。”莫超说。担心:有“才”就有一切?

  究竟这样高额引进人才值不值呢?

  对此,兰州师专人事处李处长表示:很值得。他说“人才兴校,质量立校”是普通高校追求的一个目标。近年来,高校乃至企业将引进人才视为重中之重,因为他们不仅对带动科研梯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高校各学科领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只要有了“人”,才能引来国家项目,有了项目,有了课题,才能有成绩。没有人,这一切都是空谈。同时,高校不断用“高薪”引进人才,高校的学科建设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声誉。在招生以及学校声誉上,这都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是学校的一块招牌。

  是否有“人”就有一切呢?对此,有关人士可谓莫衷一是。“都是教授,一下子给他又是提供十多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又是安排宽敞的住房,让人心理一下子怎么能平衡呢?”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职教授直言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有专家担心———高校有时在某一问题尤其是在待遇上的厚此薄彼,很容易导致“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对学校而言得不偿失。建议:引才应重长远效应

  针对高校“高薪引才”的举措,省城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各用人单位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这位专家认为,各高校引进人才,以求发展本无可厚非,但引进人才更应该看重长远效应。因为毕竟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单靠几个“引进人才”就能发展壮大的,对学校而言其最长远的效应就是要留住和培养本土人才。

  与此同时,专家还建议,引进人才也要量财而行,不应该为得“一才”而大伤“元气”。其次,引进人才时要重实用,不要好高骛远,最怕耗财耗力引进来的人无用武之地,让双方都浪费资源。

  文图/本报记者雷媛李雪萍(来源:兰州晨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