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明年物价指数走势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02:44 人民网-江南时报

  金三林

  从2003年年中开始,中国三大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全面上涨,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已经不容置疑。同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胀不算剧烈,但争论却异常激烈。其原因在于,本轮通胀确实有一些与前几次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政策效果评估、未来走势分析、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温和性、结构性和混合型是本轮通胀的基本特征,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和国际传导是本轮通胀的主导因素,而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管制则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本轮通胀的特点

  本轮通胀的结构性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三大价格指数涨幅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二是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CPI中的食品、居住、烟酒、教育文化四类上涨,而其他四类则持续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生活资料;九大类购进产品价格也是涨幅不均。三是城乡和区域差别较大。从2003年4月到2004年10月,农村CPI涨幅连续18个月超过城市,而且涨幅差距在拉大。从全国来看,13个粮食主产地区、资源和能源输出大省的CPI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际传导成为本轮通胀新的主导因素。2001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高速增长。2004前三季度出口增长35.3%,合同利用外资增长35.6%。出口需求的扩张,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上涨。此外,进口价格上涨,同时也刺激了国内同类产品涨价,并推动三大价格指数进一步上升:10月份,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上涨23.5%;采掘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32.5%,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6.8%。上涨最快的行业同时也是初级产品进口最多的行业。

  如何破解难题

  在我国的反通胀政策实践中,对于平抑粮食缺口、控制投资膨胀有成功的经验。当前,粮食价格上涨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但对国际传导这个越来越重要的新因素,则显得准备不足。比如,面对国际油价的暴涨,我们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冲击;对于原油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同步上升的怪现象,也是无可奈何。要破解这些难题,就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不合理管制的不良后果

  首先,政府在价格和市场准入方面的不合理管制是诱发和加剧通胀的直接原因。粮食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几年对粮食流通领域的管制,只允许国有粮食企业进入。其结果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国家政策在实际中很少得到执行,导致粮食价格和产量连年下降。

  投资膨胀的一个重要诱因,是资源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管制,严重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使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能源、资源等行业又几乎被国有企业垄断,非国有资本实际上还是很难进入,在供给缺口形成后也不能很快增加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

  国际传导也是如此。过低的资源和要素价格吸引大量外资企业将生产环节投资于中国,以超低成本生产并大量出口,加剧了国内资源和要素的供求紧张。这一方面直接推动国内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带动大量进口,并通过初级产品的进口将世界市场的通胀传导到国内。

  资源约束难题雪上加霜

  但是从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到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资源约束。如果说政府的不合理管制降低了短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能迅速增加的话,那么资源约束就制约了长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我国人均耕地达不到世界人均指标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8%,这些因素正在并将长期制约国内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粮食、能源和资源缺口将长期存在。但即使这样,我国单位GDP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却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多亩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15亿亩。不合理的管制使得我国的资源被廉价过度消耗,资源约束难题雪上加霜。

  资源约束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但资源约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通货膨胀,它应该引发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深刻思考和战略转变。但就短期而言,加快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取消价格管制,放松市场准入,使价格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并引导市场行为,对于减轻长期内的通胀压力是有益的。

  明年物价仍将是温和上涨

  尽管市场化改革会在长期内通过增加供给来减轻通胀压力,但在短期内会使“缺煤”、“限电”、“油荒”等隐蔽性通胀显化,使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增加短期通胀压力。而从目前传递出的各种政策信息来看,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这必然会对资源和要素价格、进而对物价总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影响2005年我国物价总水平的主导因素正从发展和总需求因素让位于改革因素和供给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资金价格和资源价格。

  劳动力等价格上涨

  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在需求增长、资源约束和不合理管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涨了10至20%,某些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30%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平均上涨到7%至12%之间,石油和煤炭的价格涨幅也都在20%以上,水、电、燃料等居住价格上涨10%以上,且势头不减。

  一些经济学者最新的研究认为,当前的PPI涨幅会在18个月内导致CPI上升到5.6%。而笔者自己的研究结论也与此类似。如再考虑到粮食缺口依然存在、投资增长不会大幅下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等因素,理论上CPI涨幅应该高于6%。但考虑到市场化改革措施都由中央政府掌控,会通过限定提价等措施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使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则2005年的CPI涨幅还可能维持在5%的心理底线附近,全年则可能在4%至6%的温和通胀区间内波动。

  《江南时报》 (2004年12月08日 第十八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