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4中国科技大事簿:多项科技成果闪耀世界前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09:34 中国新闻网

  信息技术“三大”进展

  IT领域,就有几件大事不能不提:一是随着下一代核心路由器等诸多核心设备的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在中国建成;二是中国目前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A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启动,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三是“中国芯”取得群体性突破。

  早期生命研究有重大发现

  中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地下2000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仍然“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靠“吃”铁、甲烷等维持生存。这是近年来中国早期生命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对研究地下生物圈以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以“澄江动物群”研究著名的陈均院教授在贵州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距离今天5.8亿年,“两侧对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一发现为研究动物起源提供了可能。而来自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等人则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发现了现代海洋“代表动物”——棘皮动物的始祖化石,使动物演化“树”首次有了清晰轮廓。

  SARS攻关“马不停蹄”

  2004年1月,中国率先批准SARS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中国科学家仅用9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这个速度远远领先于欧美等疫苗研发大国,有关成果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

  2004年1月29日美国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全文公布了中国课题组研究SARS的分子流行病学,解析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的最新成果。

  中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共同发现了治疗“非典”的新方法: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可快速改善重症非典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毒学研究同时证实,一氧化氮对非典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这两项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临床传染病》和《国际传染病》上。

  12月5日,世界上第一个SARS病毒灭活疫苗通过Ⅰ期临床研究。这非常不容易,在SARS病毒面前,科研人员就像小学生。

  在艾滋病发病新机理上,中国科学家也做出了独特贡献。由中国科学家于晓方教授领衔的科研小组通过多年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一组使HIV(艾滋病毒)避过人体细胞天然防御系统而在人体细胞内大量复制的蛋白,阐明了HIV突破宿主细胞防御系统分子机制,并提出了新的HIV防治策略。这一组蛋白的发现,对于了解HIV如何战胜宿主防御系统至为关键,有望成为HIV治疗的新靶点,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途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全球关注。

  量子领域进入全球年度“十佳”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杨涛、赵志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公认的高难课题“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源在实验上演示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即“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一研究被誉为“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将极大地推动量子纠错和网络化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探索”。中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04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推动世界“光钟”研究

  2004年3月19日,《科学》上一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将推动世界“光钟”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马龙生教授与毕志毅教授共同发表的论文,赢得国际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是“朝着基于光频(而不是微波频率)的新一代原子钟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蕴藏着大量“可燃冰”

  “可燃冰”是上世纪末以来科学家的宠物。2004年7月,中德两国的科学家在一项科学考察活动中发现中国南海确实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科学家还在南海发现世界最大的可燃冰喷溢岩区——首次发现了南海北部可燃冰“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面积达430万平方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生碳酸盐岩区。几乎同时,另一些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多年冻土区可能蕴藏着大量“可燃冰”。

  “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启动

  2004年,投资14亿元的“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在年初正式启动,预计到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奔月已是“指年可待”。

  中国第一个大型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双星计划”也获得了一系列数据,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双星”和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在太空中珠联璧合,为世界性的空间天气预报作出了贡献。受此鼓舞,中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构想“三星”组成的风暴探测计划。

  因多人多天飞行带来新难度的“神舟六号”飞船的多项新技术也在2004年里得到攻克。而不为人所关注的是,在美国主持的月球和火星载人飞行计划合作中,中国作为16国之一,首次参加了和美国宇航局的合作洽谈。

  建立了南海档案库

  在“下海”方面,经过长达4年、30多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的分析,科学家在2004年公布了4年前中国首次大洋钻探的收获:取得了3200多万年的深海沉积记录;取得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到300多万年前南海沉积环境才出现强烈的南北差异;首次探讨了2000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发现大洋碳循环的长周期等。

  正式加入国际综合大样钻探计划

  2004年4月,在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签字后,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综合大样钻探计划这一迄今为止最为雄伟的地质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科学家们将试图“打穿”地壳。

  “入地”工程就是始于上世纪末的大陆钻探工程。“把地球打个洞”,这一工程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境内,犹如一架深入地壳内部的“望远镜”。截至2004年9月27日,主钻孔打入地下4501米,超过4500米大关,完成了5000米计划深度的90%以上。这一数字标志着中国成功破解了在超高压结晶变质岩种钻探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建立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的建立,为中国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支点。

  南极科考正在进行

  日前,中国科学家正在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发起冲击,科学家不仅将进行冰雪相关的一系列考察,而且将为中国在南极建立第三个考察站选址。(李文)

  来源:钱江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