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时俱进识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1:40 人民网-华东新闻

  蔡振康

  人才标准是一道闸门,定得过高不符合客观实际;如果放低,又会带来“人才济济”的假象

  人才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

  做好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对“什么是人才”有个正确的认识。按照通常的解释,“品德好、有才能”的人就是人才。然而,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工作领域的人来说,“品德”与“才能”的判定标准并不相同。

  面对实际工作的多样需求,人才工作切忌简单化。比如,有的单位把文凭作为用人根据,并不具体分析一个硕士或博士是不是适合所安排的岗位,结果既浪费了人才,本单位的工作也未见起色。可见,要提升人才工作的质量,不能不对识才的观念有一些探讨。

  首先,人才必须有质量指标,这是一个实践概念。以往,一直把“中专以上文凭和技术员以上职称”作为人才质量指标,从实践看,这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其不合理的因素。现在,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培训职能的院校不少,其专业亦琳琅满目,培养形式有全日制、业余和函授等,不能说由此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人才,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含金量”不足。人才标准是一道闸门,定得过高不符合客观实际;如果放低,又会带来“人才济济”的假象。

  其次,人才也应有时效性。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犹如逆水行舟。一个人不注意持续地学习和积累,总是原地踏步,“彼时的人才”不一定是“此时的人才”,更不可能是未来的人才。这也是破除“人才终身制”的重要依据。

  第三,要充分肯定人才的实用性。古今中外都有低学历或学业偏科者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杰出人才的事例,因此,识别人才不能惟文凭是取,把那些缺少文凭但实际劳动技能和经验都达到现时人才质量指标者排除在人才队伍之外。我国有不少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技师、高级技师,他们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技术人才。

  第四,要承认人才的区域性。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一,不同区域的人才素质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高有低。经济发达地区的富余人才或老年人才,可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优化人才配置之举,也是人才找准定位、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提高人才环境的质量,包括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一个地方树立起珍惜人才、重用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形象,就能有效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为江苏省人事厅人事处处长、机关党委副书记)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09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