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位心理医生的大声疾呼(读者中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3:11 人民网-江南时报

  编辑同志:

  2004年11月17日,南京晨报头版头条“初三女生不堪重负自杀”;2004年11月12日,扬子晚报A3版“保安血肉躯勇接跳楼少女”;2004年11月4日,现代快报A10版“启东中学一高三男生死于应试教育”;2004年10月29日,南京晨报A13版“溧阳6起初中生自杀事件背后”;2004年9月30日,南京晨报B10版“被评最差后两学生自杀”……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仅南京当地的媒体就报道了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悲剧的教训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和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了解是悲剧的浅在根源;悲剧的深层次根源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赏识教育、素质教育及挫折教育的疏漏是悲剧的关键。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初中阶段的孩子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却是半成人状态;言语行为上常有片面性、绝对性和极端性;价值观虽在形成,但观念幼稚,一旦受挫,稚嫩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极易导致心理冲突的激化,心理学上称此阶段为“心理断乳期”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来说,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判断、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思维定势,这种情况,从最近的“县中模式”及“高考之痛”的热烈讨论中便可略见一斑。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从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老师及家长,几乎一致的认知是: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老师,更多的还是看重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和他(她)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家长而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仍是不变的“真理”。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对学生或孩子内心的困惑、矛盾和痛苦能有几分理会?对孩子遭遇挫折时又能给予怎样的引导?我们从老师和家长口中很少听到赏识和赞扬,更多听到的是批评和抱怨,家长会也常常变成了批斗会。只有在批评抱怨甚至是辱骂声中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之后,才显出赏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遗憾的是,它却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我们的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家庭所疏漏,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南京东方医院心理医生 贾季平

  《江南时报》 (2004年12月09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