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点时间去想象(教育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5: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任名会 李树林

  一个月前,199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希尔重返他的出生地上海。在同济大学演讲台上,他充满激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科学理念和对中国学生的期望,其中之一是———留点时间去想象。费希尔给中国学生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少学习,多思考”。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和艺术是一样的,需要直觉和想象力。而把太多信息塞入大脑,会让学生没有时间放松,没有时间发展想象力。

  无独有偶,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21世纪的计算机”国际学术大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有感而发:中国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已经达到世界一流了。但在研究方面,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还有相当的距离。

  两位学术大师的见解殊途同归,促使我们对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才的阐释,不是看其占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看其创造力的强弱———“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衡量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传承轻创新,重求同轻多样,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应试轻能力……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多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掌握,培养的是记忆力,很少对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

  知识和创造力哪个更重要?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以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固然是教育的任务之一,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创造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把知识分为四类:一是“是什么的知识”;二是“为什么的知识”;三是“怎样做的知识”;四是“谁知道的知识”。前两者是事实、原理、法则,可以算是“死知识”;后两者是诀窍、技能,是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活知识”,即观念、创意和心智。

  21世纪的今天,知识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死知识和掌握符号的人,而是能够不断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是能够大胆想象创新、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办法的人。传授知识也不只是讲清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即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现代的教育应强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主动探求的精神,师生经常共同面对着不知道结果需要大胆想象创新的情景,面对着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要想发展真正的创造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新瓶装老酒”的局面,破除那种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应试教育内容的现象,彻底地进行一场教育的改革与革命,从而走进素质教育的本质,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09日 第十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