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来信/来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9:40 南方都市报

  教材难度日益加深,学生怎减负?

  看了贵报12月7日A09版《中小学明年禁设实验班》的报道,不禁有些疑惑,此出发点虽好:为了给学生减负!但看看现在的教材就知道,真正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并不是学校的考试,而是难度日益加深的教材。

  同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时相比,现在的教材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难度和深度都加大了很多,以前我们上初中才开英语课,如今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事实上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英语课程,只是一、二年级英语不列入考试科目而已。作文课虽然要到三年级才开,可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写日记。这些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对汉语拼音还没有完全掌握的低年级学生,过早开设英语课程不利于他们学好母语汉语拼音。说句很惭愧的话,孩子虽然还在上小学二年级,可有些语数题连我们这些当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都不一定一下子能答出来。教育部门要想真正为学生减负,应该先从现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开始减,而不是限制这个限制那个。

  此外,依笔者看来,真正的公平还是建立在平等竞争机制上的,像名校增设实验班的做法,至少能给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一个公平进入重点学校就读的机会,这同那些有钱有权的家长用钱买学位没有太多区别,大家都是凭本事进名校,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为什么非要扼杀实验班呢? 曹和平

  公务员考试资格限制过窄

  据12月8日《南方日报》报道,12月7日是深圳公务员笔试后进行资格审查的日子。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现象是:有260多个职位竟然无一人通过笔试,几乎占到招用总人数1600人的1/6。

  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公务员早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为何还会出现无人通过笔试的现象,是题目太难了?对此,外界常见的指责是考生“嫌贫爱富,官本位意识太强”。其实,这也是冤枉了考生。

  一般说来,招考人数不足的,都是一些如统计、调查、气象、地震、矿业、测绘、水利等。这些“冷门”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本来就不多,部分人早就被预定了,而一些已经上班的,有不错职位的都不愿意去报考。口子窄了,自然是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少之又少,能过笔试的人就更加少了。

  我今年帮两个应届毕业生参谋报考公务员,他们一个学国际贸易,另一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几乎把所有的报考岗位翻查一遍后,我发现有资格报考的单位根本就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各个单位都有很严格很细化的专业限制。结果,最后看到,极少数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成了最热的热门,竞争才最激烈。由此可见,深圳26669名报考者,肯定也基本集中在一些热门的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多)进行竞争,而其他的职位,他们并不是不想考,而是没有资格去考。 叶边鱼

  同学少年多愤青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愤青这样的一个称呼,据说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愤青代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学生。如果以如此标准作判断,我相信如今的愤青应该十分高兴拥有被历史所认可的英雄前辈,也仿佛看见了自己未来的锦绣前程。

  此话怎讲?不信但看五四诸君,当年五四运动的总指挥罗家伦做了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后来还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校长10年之久,另一位总指挥傅斯年后来则当上了北大校长,并一手创办了台湾大学。这些毫无疑问的时代精英也毫无疑问地与愤青标准合拍:反日反帝且爱“灌水”,只是前辈们是在自家办的杂志上,如《新潮》,而后辈愤青则选择了网络为灌水阵地,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样表述好像有一股为当代愤青平反的味道,其实不然。想想看,他们与前辈最大的不同就是不造反,既如此,又何来平反之说?我担心的就是先给愤青抹上偏激的浓墨,不去看他们发言的内容,而先验性地对愤青进行否定。

  我们的社会如今对愤青这个词逐渐地有了脸谱化的趋向,好像愤青就是一遇到点芝麻大小的事情就立刻民族主义起来,反日反美不亦乐乎,还有一种脸谱化的描述就是愤青们一边高喊拒绝日货一边侍弄着索尼、松下的电子产品。狭隘民族主义、虚伪、自私好像成了愤青的代名词。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谁命名的,也许确实有他们描绘的这一面,但中国有句俗话: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没有?怎么能够因为某些片断化的现象就对许多参加抵制日货等运动的青年人进行整体轻蔑?

  还不光是青年人,许多老年人在发表一些稍显激进点的观点之时,也会被人冠上“老愤青”的称呼,我所认识的一位老教授就常被人这样称呼,无他,就是爱激动。我惶惑不解了,难道惟有世故老到,或者进入老庄境界才不是愤青?

  好像愤怒了就是非理性,就是破坏和批判,就是不建设,只有迎合主流才是正道。我恐惧于这样的言论,在我看来,这就是在剥夺别人的思考权与说话权,是赤裸裸的“文革”逻辑。青年人当然可以有符合主流的建设性想法,但谁也不能剥夺他们的所谓偏激的意见,换句话说,难道非要青年人老气横秋、精于世故大家才满意?现实生活中,愤青们往往很难在报刊上展现他们发言的权利,但网络的发达弥补了这种遗憾,我想,只要他们没有逾越宪法所许可的范畴,让他们“偏激”一点,让他们爱他们所理解的民族国家,又有何妨?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又会看见一个知名的学者在讲演老庄,可一查历史:哦,原来同学少年多愤青。

  周虎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