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方位与执政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10:03 贵州日报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本领。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来源于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来源于对人心向背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自身历史方位的深刻认识。

  对于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方位,十六大报告用两个“已经”和“成为”,作了十分简明而准确的定位:“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变化,集中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取得的全部胜利、成就和进步,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面临的全部挑战和考验。由于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可以说,破解和完成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还有待于理论上、实践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首要的和基础的问题,是解决执政意识问题。党执政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都指向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党执政后的战略思路和主要方针,是否与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有本质上的区别?换言之,我国50多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了不少弯路,究其原因大都与仍是革命党而没有做好执政党有关。只有改革革命党执政的传统思维和习惯作法,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因此,当前应当注意解决下列一些长期在思想上比较模糊,在实践中也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

  第一,执政党的功能。在夺取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的党、斗争的党,其阶级斗争工具的特点十分明显,首要目标是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执政党,其首要的任务则是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党的功能体现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所以,执政党的哲学应当是发展的哲学而不是斗争的哲学。

  第二,执政党的任务。革命党和执政党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打天下为目标,后者是以守天下为己任。所以,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团结、环境优美,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执政党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以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三,执政党的方式。“不断革命”的理论,阻碍了党执政后建立民主法制的新中国和新政治制度的初衷。执政党以民主为规范、以法律为准绳,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强调社会的有序性和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企图通过不断的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执政党注重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以及和法律的关系,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本身又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四,执政党的地位。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使党成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了调动人、财、物的权力,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这也增加了党被权力腐蚀的危险。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和干部地位的变化,对党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极大的考验。执政党将自己定位为老百姓的服务者,认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要向自己的成员和各级干部不断地发出警告:能否真正懂得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能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能不能始终保持自己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同时,以查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作者:李昌来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