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181个就业中心 给学生讲授求职技巧德劳动局帮学生找工作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11:03 环球时报 |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柴野 德国从来没有动辄上百家企业、上千名学生参加的招聘会,在市场体制下,大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承受力。德国的高校和教育部门基本不负责学生就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由市场调节来实现,但政府积极参与职业介绍功不可没。 大学生找工作主要靠自己 德国现有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2003年共有21万名大学生毕业。德国大学既没有就业协定,也没有介绍就业的部门,学生们只有通过国家劳动局的网络信息、社会中介机构、报纸和杂志的广告等途径找招聘单位,然后向这些单位寄送履历表推荐自己。 一位社会学专业的德国大学毕业生向记者讲述了他找工作的过程。他先在工作网站了解德国对社会学工作者的需求程度,然后在某个网站键入关键词“社会学工作者”,获得了近20条相关信息。他还通过这个网站链接到其他相关网站,最后,他得到57条工作信息。于是,他向其中13家企业寄送了自己的履历书。 德国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3次为期至少两个月的实习,因此,很多大学生早就与相应企业建立了联系,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了基础。 政府积极参与职业介绍 德国联邦劳动局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劳动管理机构,这一机构不仅享有职业介绍权力,而且管理着失业金。但该机构过去一向偏重于管理,而不是服务,职业介绍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今年以来德政府对此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组,撤消各地的劳动局,改设181个就业中心。就业中心负责一切有关职业介绍方面的工作,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职业介绍的业绩挂钩。这些就业中心均特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处并附属一个信息中心,他们建立了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可用任何一台电脑登录,免费共享资源。 以柏林就业中心为例,它在中心设立了近百台电脑,在国际互联网上做招聘广告,目前已储存了本市40万个岗位,这对人才合理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机构还进行就业辅导工作。这里每位工作人员都负责一两家学校。他们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上课,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个人目标以及老练、工作责任心等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按用人部门的选人标准去辅导学生,以保证他们在与雇主初次见面或初步进入社会各部门时给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为他们的受聘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国家积极参与职业介绍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不少带有营利性的就业指导机构。它们与政府、学校相互联系,共同承担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这些机构提供有关的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在他们设立的网页上刊登个人简历、投递与个人要求相符的职位信息。另外,还有一些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从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经常对社会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进行定期预测,为大学生选择专业、就业提供指导。 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严峻 德国人才市场竞争激烈,2003年德国的平均失业率为9.8%。德国大学毕业生虽然找工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失业率只有4%,但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就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工程学科和自然科学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较大,而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学生工作前景不很乐观。整体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毕业一年后仍没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有16%,专科学院毕业生为8%。 《环球时报》〔20041206 第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