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林芝支队为基层官兵解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15:16 新华网 |
冀琳 李玉领 本报记者 刘彦军 从今年5月开始,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林芝支队机关和所属的4个中队陆续搬进新营房。远处是洁白的雪山,近处是碧绿的草地,灿烂的笑容时常挂在官兵的脸上。更令人欣喜的是,支队领导在基层官兵乔迁之后,接连给基层办了几件很具体的实事。 坐班车上街好自在 5月末的一个星期天,支队政委朱卫国在机关加班整理讲稿。休息时他来到窗前,看到两名上街的战士钻进了一辆出租车,再一看,支队大门旁停着好几辆出租车。 朱政委来到警通中队,与官兵座谈得知,支队新营房位置较偏僻,离市中心有四五公里路,且不通公交车。藏族战士丹增罗布的话像竹筒倒豆子:“我上街买一本字典只花了8块钱,而‘打的’费却花了20多元。如果不‘打的’,就无法按时归队。”首长办公会上,朱政委带头作自我批评,并提议,每到双休日,支队派一辆车作为官兵外出的班车,其他领导一致赞同。6月初的第一个双休日,一台吉普车准时等候在大门口。 锅炉起名“热得快” 6月下旬,米林县中队安上了新锅炉,战士们高高兴兴地提着暖壶打水,而指导员却望着锅炉若有所思:我要给这锅炉起个名字,就叫“热得快”。锅炉咋叫“热得快”? 不久前的一天,支队长郭云山到中队检查工作,刚一进接待室的门就遇上一桩新鲜事:放在墙角的暖壶发出吹喇叭一样的响声,原来是通信员在用“热得快”烧水。不一会,对面战士的宿舍里也传来同样的声音。支队长循声望去,发现班里的战士也在用“热得快”烧水。支队长走了几个班,看到班班都用“热得快”,中队干部的房间里也有。经调查,支队长得知,米林县中队官兵搬进新营房后,一直由炊事班用炒菜的锅烧开水,不但不好喝而且是开饭后定时供应。通信员经常要招待客人,打不上开水时他就用“热得快”,班里战士也偷偷跟着学,中队干部睁只眼闭只眼,“热得快”从“地下”走向公开。米林县中队的“经验”迅速传播到了其他几个中队,他们也跟着用起了“热得快”。 支队长想,用“热得快”费电不说,关键是存在不安全隐患,而且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林芝地区,用“热得快”烧水不到80℃水就沸腾,战士们天天喝这样的水,影响健康。此事成了支队办公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议决定,从有限的家底中挤出3万多元,给每个中队购一台饮水锅炉。 锅炉让战士们兴奋:全封闭、全自动、无水断电、24小时运行。更让战士们兴奋的是,从支队长调查研究到办公会作出决定,再到米林等4个中队全部安装上新型节能高压饮水锅炉,仅仅用了5天时间。官兵猜到了指导员为啥给锅炉起名“热得快”,他的意思是说机关给基层办实事雷厉风行,说办就办。 餐桌上有了家乡菜 后勤处处长张永明在营区检查卫生,垃圾堆里黄色、红色的桶装方便面盒吸引了他的视线。他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儿,扒拉着数了数,竟有50多个,是战士们夜里上哨饿了还是伙食不好?张处长做了一番调查。 支队官兵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藏族战士占10%,四川、云南等地的战士占60%,山西、河北、青海、甘肃等地的战士占30%。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官兵有不同的饮食习惯。部队刚搬进新营房,工作千头万绪,没顾得上调剂官兵的伙食,差不多天天都是馒头米饭、白菜土豆。有个藏族战士为了吃上一次糌粑,以买书为由请假上街。几个四川籍战士也偶尔悄悄下馆子吃火锅,多数战士买了方便面。 想到那些五颜六色的方便面盒,张处长心里就像撒了一把胡椒面。他召集伙食管理员、司务长开会,让大家献计献策,最后拿出措施:派炊事员到地方川菜、鲁菜饭店和藏餐馆学习,掌握制作地方特色菜的基本技能,把战士家乡的特色菜搬上餐桌,让战士每周能吃上两到三次家乡菜。现在,每个中队的餐桌都发生了变化:每天的早餐都有藏族战士喜欢的酥油茶,每周都能吃到糌粑、回锅肉、麻辣火锅、水饺、兰州拉面等。藏族战士罗布米拉吃糌粑时翘着大拇指说“哑咕嘟”。 自从家乡特色菜上了战士餐桌,吃方便面的战士越来越少了。(来源: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