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网》让我焕发了“第二次学术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8:44 人民网

  邵道生

  退休后的日子怎么打发?这是每一个忙惯了的人退休后经常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我这个有“特殊情况”的人更是一个问题:闲下来串门聊天,的确没这个爱好;出去找个事儿干干,每天都要吃药打针的,又能“干”得到哪儿?家里的那位夫人,学校里忙得都四脚朝天的,哪有工夫来一个“俩人世界”?更何况自小就有“事业有成”抱负的我,一下子就将“半拉子事业”扔掉了,焉能心甘?当然,几十年的学术生涯还使自己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哪一天不思考点问题,不写一点东西,就感到自己生活中似乎缺了点什么……

  所以,“老后”的我究竟将自己“定位”于何方?对我这个“高不攀,低不就”、“毛病”还蛮多的人来说真还有点“小麻烦”。

  但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喜欢上网的我不仅使我与《人民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治好了自己身着不太好解决的诸多“毛病”,而且真还让我涣发了“第二次学术青春”,现在的日子甚至比在社科院班上时还愉快,还充实,还有精力,还感到更有人生价值,还有一件意思的事是:这两年来该死的白血病也只让我住了一次医院作了一次小化疗,顺顺当当进入了第17个年头,似乎我过去一度去过作用的“社会成果精神反馈疗法”又在起作用了……

  也许有人会这样笑我:“老邵,你在《人民网》上发表的这些东西也能叫学术?”对此,我一点都不怀疑,自打我进社科院以来,这一直是我做学问的方式,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研究社会中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邵式”的社会问题规律研究、原因分析,为社会找一点怎么办的对策,这种运用性研究怎能不算是学术研究?难道非得要离开现实远远的,说一通谁都不明白的洋理论,就叫学术研究?说句实话,在《人民网》上发表的每文章,我总是将它当作“小型论文”来写的,不过这些“小型论文”的文风有点“不拘一格”而己。为什么这么慎重?就是因为《人民网》是中国共产党的“门户网站”啊!它要求文章的品味是相当高的,更何况还有那些眼睛永远睁得亮亮的、大大的网友在盯着呢!若是你将它当“凑和事”来写,肯定会将你“骂”得“狗血淋头”的。因此,《人民网》本身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作者与网友的“互动”特点,“逼使”自己在写这些“小型论文”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免得成为“众矢之的”丢人显眼的;“逼使”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写,保持与前人、古人一点“不一致”;“逼使”自己不说让人们反感的套话、官话和放之四海皆准的话,决不无病呻吟;“逼使”自己去说一些能让社会好好地思考、并有“份量”的话,以让社会更和谐地发展;“逼使”自己去说一些前后一致、不是出尔反尔的话,不做“变色龙”;“逼使”自己去说尽量符合现实社会的“现实话”,不说假话、虚伪的话……也许正是由于有了那么多的“逼使”,自己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观点不断地得到修正、提高和深化,自己的一些学术思想不断地成熟、系统、定型起来。我想,从自己学术思想的提高上,我很是从內心感激《人民网》,它的确给我提供了一块深化自己学术思想的舞台。

  “第二次学术青春”这个说法,略带一点“自我吹嘘”的成分。有“第二次”当然一定会有“第一次”,它,当然是指自己在社科院这段时间,虽然日子过得并不愉快,总体来说还是很对得住“研究员”这三个字的。这个“第二次”,指的是自己退休后自己研究的势头没有停,还有那么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头哩!细细看一看《人民网》上的《老邵文集》,我自己都有点纳闷,这两年来自己怎么会“狂写”了那么多的文章?!文人写作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精神头”,有了“精神头”,有了动力,就发起“老年狂”来了。自己哪儿来的这股子劲?还得归功于《人民网》。《人民网》的特点是什么?简单归结有两条:一条是禁忌比较少一点,条条框框比较少一点,限制比较少一点,不让说的比较少一点,“‘凡’领导的‘是’”比较少一点,只要你的文章“不太过分”,只要你是言之有理的、切中时弊的、有一定独到见解的,一般都能在“观点”栏目发表的;二是作者与网友之间的“紧密互动”,没大没小,没老没少,没有名人不名人,进行“争鸣”的是“百家”,进行“齐放”的是“百花”,再大的权威只要你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三个代表”的,都会被网民驳得体无完肤,露出原来的“峥嵘”来。《人民网》的这两个特点,倒是很适合我的文风,倒是很适合个人的“好斗”的人格特点,要知道多年来自己想要的不就是这种比较宽松、比较民主、比较自由的学术氛围吗?“相互格斗”、“相互厮杀”又怕什么?中国的思想界缺乏的就是种氛围,建国中国社会之所以缺乏大思想家重要原因一条就是没有很好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受《人民网》这两大特点之鼓舞,自己的“精神头”就上来了,那些有点棱角、有点尖锐、有点泼辣、有点锋芒的文章竟然愈发地收不住了……我的“第二次学术青春”的涵义就是这么简单,的确,没有《人民网》也就没有我的这个“第二次”,有时候真希望我们的主流媒体办的也像《人民网》那样,该是多么的好啊!

  有的人这样问我:“你都退休了,还这么卖劲,你想图什么啊,得罪那么多人,又何必呢?”是啊,有时自己亦纳闷,想图什么啊?年轻时的“学术野心”和“宏图大志”?早就没有了。图稿费?其实《人民网》的那点可怜稿费标准就能让自己整天去“青春”一番?说服力不强。那么,究竟是什么?我想,也许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杞人忧天的“本能”,总要想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哪怕这个“影响力”只有一点点,也得竭尽全力去做。我记得香港的一位学者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共产党教育最成功的一代就是你们这一代。”说得似乎没有错,就像我们这些研究社会问题的文人来说,尽管经常是“吃力不讨好”,经常被“警惕者”怀疑“你的研究动机”,然而还是一个劲地“执着”下去,是啊!看一看中国大变革时期的“矛盾凸显”,看一看工人、农民利益受侵害的情况,再看一看腐败权力者和为富不仁暴发户的猖狂劲,怎能无动于衷呢?而再看一看像《人民网》的为民、亲民的办网宗旨,它的实实在在的“办网行动”,一大帮像我这样的、有着杞人忧天“本能”的文人都跑到它这儿来了。怎能让人不感动?还有一点使我尽管我的一二篇文章曽给他们带来过一点“小麻烦”,但是,《人民网》不像有的媒体那样,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就干脆取消了我的“话语权”,真是做到了“对文不对人”,这是很让我感动的,中国有句“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话,受其影响,自己写作的“动力”就更足了。

  我的退休后的“第二次学术青春”就是这样出来的,它的确是离不开《人民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