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四难创四优”目标举措解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8:56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本报记者邓少华

  核心提示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就业保障难、住房难、就医难、出行难问题,着力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济困,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事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2月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加强公共服务,解四难、创四优”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这些目标多以三年为限,从明年起逐一推进。
“解四难创四优”目标举措解读(图)
  至今年11月底,全市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达104.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42.8万平方米,已推出限价商品房5012套。图为已建成的江北广厦怡庭限价房一角。(记者丁安摄)

  缓解“就业和社会保障难”

  目标:以就业援助和困难帮扶为重点,建立“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社会共建、帮扶保障”五大机制。

  举措一: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落实用工补助、社保补贴、再就业援助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强化劳动技能,三年内完成就业培训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开发社区岗位1万个(其中社区公益性岗位3500个),帮助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举措二: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三年内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净增1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5万人。

  举措三:完善城乡低保体系。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差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将符合条件的农转非困难家庭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年底达到85%。对城镇居民低保和低收入生活困难居民继续实施减免液化气费、医疗费、学杂费和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费等帮困措施。

  举措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基本生活费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切实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努力改善职工工作环境。

  举措五:推进“爱心帮扶行动”和慈善帮困活动。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年募集和使用救助资金达到5000万元,开展“慈善一日捐”、实物捐赠等活动,建立健全四级帮扶救助组织网络,逐步建立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慈善超市。

  举措六: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实施《宁波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将男45周岁、女35周岁以上被征地人员列为扩面重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底覆盖面达到全市农村居民的50%以上,三年内达到80%以上。

  解决“住房难”问题

  目标: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体系,合理调控供应结构,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努力保障中低收入阶层和来甬创业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

  举措一:编制宁波市居住发展规划(2004—2010)。结合宁波市各片分区规划,编制或调整相关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一批大型居住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任务。

  举措二:深化城镇住房供应及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健全完善、结构合理”的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及管理体系。

  举措三:增加商品住宅土地供应。落实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保证大型居住区建设用地需求,三年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

  举措四: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含人才公寓)建设力度。三年内中心城区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其中海曙、江东、江北三区200万平方米,增加小套型住宅比重,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和来甬创业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并基本解决中心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非成套房改造任务。

  举措五:加大农村拆迁安置房建设步伐。实施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落实中心城区3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解决“就医难”问题

  目标:围绕“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方便群众就医、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公共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医疗保险救助体制四大体制改革。

  举措一:改善卫生供给。制定实施宁波市医疗卫生专项规划,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成市第三医院、鄞州医院新住院楼和明州医院等工程,加快实施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妇儿医院扩建项目。到2007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达到3.2张,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5人。

  举措二: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管,控制门诊和住院费用,加强医疗收费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全面推行门诊费用清单制。

  举措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店、药厂的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广告和非法药品生产交易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软硬件质量。

  举措四:实施困难家庭医疗救助。继续执行《宁波市城区帮困助医实施暂行办法》,对城区“三无、低保、特困”等贫困患者实行“三免三减半”。

  举措五: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每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5万居民设置一个卫生服务站,80%以上的卫生服务站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9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规范化要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三年内达到90%以上。市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总数达到200家,定点药店总数达到50家。

  解决“出行难”问题

  目标:围绕“近期缓解、远期畅通”目标,加快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建设、疏解卡口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增设公共停车泊位,实施“公交优先”,确保出行畅通。

  举措一:加大道路建设力度。中心城区启动沟通环路,打通卡口,实施北外环东延、江南路三期、东钱湖大道等建设工程,优先完善核心区道路网。加快实施通途路全线贯通和世纪大道延伸至镇海新城区项目,抓紧建设骨干道路。

  举措二:完善交通组织。逐步实行交通管理智能化,增设交通信号自动控制和交通路面监控、“电子警察”和交通监控点。周期性发生堵塞的信号灯路口控制在2%以内,建成区6米以上道路标线施划率达到100%,灯控路口占应灯控路口的95%以上,主次干道的标志设置率在18块/千米以上。

  举措三:实施公交优先。加快公交立法步伐,编制城市公交发展专项规划,合理调整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港湾式停靠站及统一标准的候车亭。

  举措四:缓解停车难。加快建设一批停车场和地下车库,坚决清理整顿被占用、挪用停车场、库,解决住宅区车库出租、挪用现象,三年内新建公共停车位3000个。清理小区内乱停乱放车辆和杂物,合理调整小区道路的交通组织,增设部分路边时段式临时停车泊位。制定不同地段、不同时段等不同情况的差别停车收费标准,尽快实行“咪表”停车管理系统。加强停车管理,制止乱停车。

  举措五:根除交通顽症。借鉴兄弟城市经验,达成社会共识,全面完成“四车”整治,努力巩固整治成果。

  优化就学环境

  目标:以不断满足普通家庭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和解决困难家庭、外来务工创业家庭子女就学困难为重点,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举措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布局优化和标准化建设,三年新建中小学校70所,改扩建200所。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举措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段升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至2007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达到85%以上。

  举措三: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和外来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完善“免、助、奖、补、减、帮、勤”帮困助学体系,加大帮困助学力度,减免城市困难群体家庭子女义务段教育的各类费用,扩大困难群众子女义务段教育“两免一补助”覆盖面。采取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形式,解决在甬高校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加大公办学校接纳力度,逐步将外来人口子女纳入正常公办教育体系。

  优化人居环境

  目标:以“平安宁波”、“生态宁波”和“百千工程”为抓手,统筹城乡资源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举措一:保证优质生活供水。加快重大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境外引水,基本完成老小区“一户一表”改造,逐步实现自来水直饮。三年新建农村水厂(站)90座,全面提高农民饮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到国家三类以上水体标准。

  举措二:保障群众生活用电。加快在建能源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新建能源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组织电力外购,强化有序用电管理,力争到2007年全面缓解用电紧张状况。

  举措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工程,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人均公绿达到12平方米。新建生态公益林230万亩,生态村镇90个。

  举措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严厉查处在城市主要街道、重要地段和住宅小区各类改变建筑景观和破坏房屋结构的违法行为,争取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巩固主要道路18小时保洁制,实行背街小巷16小时保洁制,城区河道保洁率95%以上。

  举措五:打造“平安宁波”。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努力提高破案率。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处理社会矛盾工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着力构筑好“现代流通网”、“联合执法网”和“群众监督网”三张网。建立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各类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优化人文环境

  目标:以建设“文化大市”和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

  举措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建设,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举措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升宁波城市精神。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举措三: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重视民间文化保护,深入开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07年省、市两级“东海明珠”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继续抓好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加快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天一阁书库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加快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举措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网吧管理力度,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禁入措施。适时组织开展“打黄扫非”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举措五: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抓紧调研提出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系统实施方案。在2005年启动实施,争取到2007年底基本覆盖中心城区。

  举措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举措七:加强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十分钟卫生服务圈”和“十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

  优化服务环境

  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为群众安居、创业提供便捷的服务保障。

  举措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方式、程序、时限和监督保障措施,推进学校、医院以及水、气、电、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构建信息透明、服务便捷和有利监督的办事服务平台。

  举措二: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拓展81890服务平台,发展加盟企业和志愿者队伍,提高服务水准和效率。建立以110为龙头的城市应急处置中心。推行租车预约、失物找寻、故障求援、联网售票、网上购物、送货上门等便民利民措施。

  举措三: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增加社区商业、饮食、文化等服务网点数量,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鼓励新增超市、便利店、早点快餐店的发展。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抓好上岗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家政服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来源:中国宁波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