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际援助呼唤“桥梁人才”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9:34 贵州日报 |
金黔在线讯贵州大学教授毛健全和夫人崔淑萍一直在为找不到“接班人”而苦恼。毛氏夫妇为国际民间组织做了近20年义工,已为贵州贫困地区引进国际援助资金数千万元,用于修建图书馆、小学和资助贫困生。眼下,毛氏夫妇已年过花甲,如果在退休前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这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际援助资金渠道有可能因此中断。 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发展援助组织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贵州。12月8日召开的“贵州环保与可持续生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发展简报总编高炀说:“对任何关注中国环保和扶贫事业的组织来说,贵州应该是首选之地。” 理由有三:贵州是全球范围内非常有特点的生物区,是青藏高原很多物种的延展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上恶劣生存环境衍生出难以克服的贫困。 专题研讨贵州环保与可持续生计的邀请信得到热烈的回应,原计划30多人的会议扩大到100多人的规模。会上许多机构表示希望到贵州设立办事处并尽快本地化,以更多更好地参与贵州的环保与扶贫事业。 但是,高炀同时指出,“桥梁人才”的短缺将是制约贵州引进国际援助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桥梁人才”,既要通晓本土情况,又要熟知国际机构组织的运作规则并具备项目管理能力。 高炀在介绍云南经验时说,许多著名国际机构和组织都在云南设立办事处,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大批项目,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有一批人能明白国际机构的术语和方式。但是目前贵州这样的人为数太少。因此,尽管早在1983年就有国际机构和组织陆续到贵州实施环保和扶贫项目,但无论是进入机构的数量还是项目、资金规模都无法与周边省区相比。 毛氏夫妇的烦恼就是例证之一。同样为人才短缺困扰的还有省高地发展研究所负责人罗世鸿,这个刚成立不久的本土民间机构正在实施农民工职业病调查及康复等项目,几个专职人员和数十名志愿者根本就忙不过来。“不少国际组织主动与我们联络,希望合作开展项目,就因为缺人才,好几个对贵州发展非常有利的项目我们都不敢申请。”罗世鸿十分惋惜。 省环保局国合中心负责人黄明杰介绍,据云南的统计,一个“桥梁人才”每年可为当地引进国际援助资金100万元左右。 据悉,福特基金会、香港乐施会、温洛克等国际民间组织已开始在贵州实施多期培训项目,旨在培养一批“桥梁人才”。 作者:李丽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