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仁堂改制做强主业(国有企业典型经验④)(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06: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同仁堂改制做强主业(国有企业典型经验④)(组图)
  本报北京12月10日讯 记者王建新报道: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租赁香港大埔工业园约1.17万平方米土地签约仪式,不久前在香港举行,该公司将在那里建起的现代化制药工厂,是同仁堂成立335年来第一次走出北京建设的生产基地,也是其进军海外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包括在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和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17家网点在内,同仁堂已在国内外建立销售网点400多家。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的同仁堂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与不少著名老字号一样,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变化,一度陷入资金匮乏、机制不活的困境。当时,集团贷款高达数亿元,欠银行利息数千万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0%。

  “绝不能让同仁堂的牌子砸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面对困境,同仁堂迈开了改革的步子。1997年,集团通过剥离部分优良资产,组建了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资金3.54亿元。利用募集到的资金,同仁堂进行了生产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和技术改造,使库存产品“有用的不多、没用的不少”的被动局面开始从根本上缓解。集团董事长殷顺海说:“从浅层次和被动的角度说,当时从银行贷不到款,只有通过上市募集发展资金;从深层次和主动的角度说,则是为了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使同仁堂从根本上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2000年,同仁堂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从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剂型新的1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4亿港元,成为国内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上市融资的公司。至2003年底,集团公司母体已累计从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得红利3.59亿元,相当于初始投资2.3亿元的156%;同仁堂股份公司已累计从同仁堂科技公司分得红利1.33亿元,相当于初始投资1亿元的133%。

  在保证上市公司发展的前提下,同仁堂又将集团公司中承担着仓储、批发、销售等业务的部分企业委托给两个上市公司管理,用“托管”的方式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改造这些企业,既满足了上市公司对相关业务的需求,又有效消化了集团母体的负担,实现了资源的科学组合与合理互补。目前,已有12家集团公司企业进入两个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对剩余的其它企业、资产与人员,集团全“兜”起来实施重组改制,组建了八大紧扣主营业务、规模特色各异的子公司。目前,集团所属企业全部实现改制,所属子公司全部实现盈利,集团不靠上市公司投资回报仍可实现盈利。

  在改革过程中,同仁堂人牢牢把握自己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信念,在经营战略中不搞盲目扩张,而是紧紧抓住做优做强中医药这个主业,脚踏实地发展利国利民的项目。他们大刀阔斧地整顿撤消了45个与主业无关的小企业,兼并了崇文中医院,组建同仁堂中医院,走中医药结合之路。同时,同仁堂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中药,使中成药质量更加稳定,一方面加快新产品研发。“九五”以来,同仁堂共研制出以国家一类新药塞隆风湿酒为代表的新药67个,今年已有3个新药取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新产品生产批准文号。预计到今年底,集团总资产、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将达到63亿元、50亿元和6.5亿元,分别比股改前的1996年增长3.5倍、3.14倍和7.56倍。

  附:相关数据(同仁堂8年业绩对比表):总资产: 1996年17.9亿元;2004年预计63亿元净资产: 1996年4.6亿元;2004年预计38.8亿元销售收入:1996年15.9亿元;2004年预计50亿元利润总额:1996年3680万元;2004年预计3.4亿元利税总额:1996年8595万元;2004年预计6.5亿元

  “老字号”更应与时俱进(记者感言)

  在中国,许许多多的“老字号”因其独特的产品、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数百年绵延不绝;同样是这些“老字号”,也因观念、产品结构、营销方式等的老化而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人用一句话概之:“老字号”是“店”而不是“企业”。

  但时代在前进、在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字号”更应当与时俱进。同仁堂的发展变化说明:“老字号”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任务更繁重,时间更紧迫。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谁走得早、走得稳,谁的日子就好过;相反,谁就有可能滑向被历史淘汰的边缘。

  无传统无以扬名,无变革无以提高。创新求变是“老字号”走出经营困境的唯一出路。当然,创新并不是否定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变革,在变革中发扬传统,“老字号”才会迸发活力,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同仁堂在“变”,已由一个胡同作坊式“店”子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中医药集团;同仁堂又“没变”,做的仍是做了300多年的中医药,只不过做得更大更优更强而已。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1日 第一版)
同仁堂改制做强主业(国有企业典型经验④)(组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