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陶醉于“微服”私访(金台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06: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宋志坚

  报载,某地新上任市委书记,先后十几次只身暗访,以技术员等各种身份在当地群众中开展调查,摸清当地“官煤勾结”的事实真相,使四十多名涉案官员受到惩处,被人誉为“暗访书记”,一时成为新闻人物。可见,直到今天,“微服私访”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美谈。

  其实,微服私访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影视上看到,康熙微服私访,乾隆微服私访,况钟微服私访,包拯微服私访。“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这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

  微服私访也叫私服微行。微,相对于显而言,不要那么张扬,不要那么显赫;私,则与公对应。“私访”也是公务,之所以称“私”,意在不以官员(或帝王)的身份出现,可见这个“私”字,也可当做“暗”字解读,因而“私访”也称“暗访”。微服私访能够听到真话,见到实情,因为至少在那一刻,拆去了官与民之间的有形无形的隔膜。有形的隔膜是官场制造的,有制度的因素,人为的因素;无形的隔膜则是官本位的观念和官场庸俗习气所致,使官与民很难融为一体。古代官员出行,是要有人鸣锣开道而让百姓“回避、肃静”的,帝王就更不必说,“微服私访”,先得去掉这一套。如今的官员,至少从理论上说,乃是民之公仆,亦官亦民,出行本不该要由警车开道而让百姓“回避、肃静”,更无须要带那么多随员,且让下属到边界迎送,可又有多少时候真是轻车简从?所以“微服私访”才让人觉得新鲜。然而,私访(或暗访)只能偶尔为之。“私访”方才“微服”,方才能与民之公仆的身份相吻合,让平民百姓向你掏心窝子,毕竟使人忧虑。“微服私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更是发人深省。

  那位“暗访书记”很明智,没有被赞誉所陶醉。他认为“微服私访的本质不在隐藏身份,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情怀和形式去接触群众。以一个普通群众、普通干部的身份深入群众,距离感就会自然消除。”这番话说得很中肯。能悟到这一点而习惯“微服”即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出现在群众面前的领导干部,用不着隐名匿姓,人家也会向你掏心窝子。比如焦裕禄,比如牛玉儒。我想,这不仅关系到党风政风,也关系到执政能力。试问,一个不能放下官架子,消除领导与群众之间的隔膜,一个不能正确把握民情民意从而作出相应决策的人,其执政能力又能从何说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天津市长胡昭衡,他的“微服私访”,在当年的天津有口皆碑。然而他说:“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下去检查工作,事前不打招呼,不坐汽车,不前呼后拥,依我看,既非微服,也不是私访。不带官气,不讲排场,不搞接送地进行工作,本是共产党的干部和社会主义国家公职人员应有的作风。”胡老所说的“下去检查工作”,确实不是私访暗访,而是公访明访。“不带官气,不讲排场,不搞接送”,这才是今天值得大力提倡的应有作风。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1日 第八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