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奇哉,“长城之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06:3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孔晓宁 文并摄影
奇哉,“长城之父”(图)
齐长城遗址依然清晰可辨。

  在当今世界,秦始皇下令修筑的万里长城无人不晓。而比秦长城至少要早300余年的齐长城,却久久默默无闻,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之中。11月,一支由新闻记者与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队,首次以徒步方式对齐长城作了全方位的考察,本报记者参与其中,一路因不断有新的发现而心情振奋。

  踏上徒步考察征程,没过多久便有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际:齐长城,“奇”长城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遂下令修筑北方长城并拆毁中原数国间已筑的各段长城,那些昔日威风凛凛的巨墙坚壁,便很快“雉堞不复存,邈然丘陇同”了。惟有齐长城那用石料与夯土造就的宽大身躯,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竟然大部分依然清晰可辨。一头衔着黄河,一头直吞黄海,横跨由济南至青岛的18个县市区,蜿蜒爬过泰山、原山、鲁山、沂山、马耳山、小朱山等圣岳名山及数百座峰峦。由齐长城的遗迹,揣测它当年8米至12米高的雄姿,多么像是一条巨龙,在山东半岛飞腾!

  齐长城有遗迹可寻,身世又相当显赫,可不知何故史籍记载极少,这又数一奇。人们搜尽正传野史,迄今仅能在《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水经注》等少量古籍中觅到相关的只言片语。它始建于何时?何时完工?为何而建?沿线又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许许多多类似的问号,促使专家苦苦寻索,也令我们这批新闻工作者感到兴致盎然。

  我们的徒步考察,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启程。当地尚存一段“巨防”,貌似一段堤坝,长约500米,高、宽3至4米不等,为夯土结构,旁边新立“齐长城起点”石碑一方。当地农民告诉我们,20多年前,这段夯土城墙还剩七八米高。“这里最早毗邻济水,建有一道防水的堤坝。公元前555年平阴会战前夕,齐国为抵御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的进攻,‘堑防门而守之’。水堤变成了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如此算来,在段长总和为数万公里的尚存遗址的中国古长城中,齐长城的始筑年代最早,完全称得上是中国‘长城之父’。”济南教育学院的张华松教授长期致力于齐长城研究,他向我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齐长城的起源。

  用于防御同类相残的长城,竟是源自于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堤!历史上的这种奇妙嬗变,足以令人回味。而那场平阴会战中,齐灵公虽踌躇满志地“登巫山以望晋师”,结果还是城陷兵败落荒而逃。当年齐国花去数百年劳民伤财筑起的这道“巨防”,至今甚至难以找到一个恃其成功御敌的范例。秦始皇的军队后来渡过黄河最后灭齐,长城更是形如一个摆设。齐长城作为中国特有的“墙文化”之滥觞,我们又能从它的得与失中获得哪些教益?

  齐长城容易引发人们的奇思遐想,而它作为最早的一道人工天堑,无论是其筑墙布防的设计理念,或为修筑技术,想必已被后人所仿效。例如战国时代,不像春秋时期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而只需在平原要道设防,这一时期骑战替代车战,骑兵擅长翻山越岭,齐长城自然向山岭延伸。它的构筑方式,为因山就势,北高南低,就地取材,以盐水作粘合剂。这类技术,我们在秦长城沿线也能随处可见。因此不难理解,前些年“中国古长城”项目申报世界遗产,齐长城也榜上有名;以后泰山申遗,也没忘了给齐长城留个位置。一件历史文化遗产,列入两项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全球恐怕也再难觅到二例。

  让身世显赫却又长期受到冷落的齐长城重新“热”起来,应当归功于泰山脚下的5位退休老人。8年前,他们也是从我们站立的齐长城起点出发,背着干粮,翻山越岭,栉风沐雨,一路寻索。耗费一年零两天,用一根绳尺,硬是一节一节地量出齐长城主线全长为618.9公里,另有为数不短的复线长城,其中可以辨识的遗址占64.8%。绘制出有史以来第一份准确的齐长城位置走向图与五万分之一现存遗址图。他们的领队路宗元先生,刚走完全程,便积劳成疾去世。他们的壮举,曾在齐鲁大地激起了第一波齐长城保护与开发热。

  泰山“五老”中的李继生,现今还一如当年那么精力旺盛,他领着我们走了一程。其中莱芜与博山交界处的青石关,为齐长城沿线两大名关之一,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用“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之诗句描绘这儿的险势。现存的北门洞,门外一道长达百米陡峭异常的石板路,中间一道车辙深达8至15厘米,像在张口放出当年车辏云集,“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的喧嚣。

  同在莱芜境内的长勺之战遗址,则显得分外静谧。李继生领着我们攀上这个古战场中央的一个高坡,眺望周围群山,形如一柄长勺;坡下河滩,也像长勺一柄。公元前684年,气壮如牛的齐国之师与人少车寡的鲁国军队就是在此狭路相逢。这场战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战役,一个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典范。《长勺之战》也因收入中学课本,令许多中国人都从20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获得教益。

  在齐长城沿线踏察行进两千余公里,我们见到了一位又一位李继生这样的“长城迷”。他们有的长年自费投入野外考察,有的专心致志于文物史籍研究,力求破解一个个相关之谜。他们经过多年悉心研究证明,流传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其原型其实发生在齐长城而非秦长城。他们把“围魏救赵”、“老马识途”、“田忌赛马”等许许多多发生在齐长城一带的奇特历史故事精心收集整理,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田单、孙膑等齐国历史名人的高风亮节与奇思妙想流传开去。他们开发彰显的“齐文化”,以特殊的内涵与风采,鼎立于华夏文化之林。于是,齐长城这种物质遗产与其它大量的非物质遗产,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齐文化宝库。这无疑是令山东人引以为自豪的独一无二具有垄断性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开发齐文化的重大价值,顺理成章成为山东人正在思量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11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