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个家庭何以入选艺术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01:04 京华时报
  作者: 侯艳来源:
3个家庭何以入选艺术馆(组图)
3个家庭何以入选艺术馆(组图)
白大成一敲打铜盘,鬃人就开始“跳舞”。

3个家庭何以入选艺术馆(组图)
张宝琳面塑

3个家庭何以入选艺术馆(组图)
刘韧剪纸

  12月9日,家住西城区的民间鬃人制作艺人白大成、面塑制作艺人张宝琳、剪纸艺人刘韧的寓所挂牌成为北京市首批“家庭艺术馆”。这些成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点的“家庭艺术馆”,将在弘扬民间艺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陈洪成介绍,全区有55户收藏家庭,175户艺术制作家庭。这些民间艺术家庭涉及书法、绘画、摄影、剪纸、面人制作、泥塑、根雕、蛋雕、鬃人制作和绢人制作等常见或不常见的门类。

  然而,这些民俗民间文化在保护、传承及利用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及其它一些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将其延续发展以至发扬光大是目前文化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开展此次活动想要探索的问题。

  那么,白大成等三位民间艺人的家何以从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家庭艺术馆”呢?昨天,记者走进了“家庭艺术馆”,探访他们的创作和生活。

  白大成鬃人———京城独一处

  65岁的白大成是目前北京惟一传承鬃人制作手艺的民间艺人,伴随他制作鬃人的甘苦,是为改变境遇的不断摸索。

  鬃人:受皮影和京剧影响而产生,为清光绪年间艺人王春佩首创。鬃人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做身架,用彩纸色雕做外衣,依人物故事画脸谱、绘服饰,底座围一圈猪鬃,置于铜铝盘中,一经敲打便随声而舞,故又称盘中戏。白大成师承王春佩之子王汉卿。

  西城区东官房胡同一号院是白大成的家。在他的书柜里,摆满了几十年来亲手制作的各式形象的鬃人,也收藏了前辈艺人的早期佳作,仿佛一个微型的鬃人博物馆。鬃人身着京剧戏服,脚底粘着一圈黑色猪鬃,虽形态各异,却均为15厘米高。

  “鬃人的原理是共振,敲击铜盘底座就会舞动,比其他的玩意儿吸引人”,白大成边敲击铜盘边给记者演示了一出大闹天宫:拉开架势的孙大圣上蹿下跳,几个回合就把手拿双锤的巨灵神打翻在地。

  白大成的鬃人情结已由最初的爱好、谋生手段,到今天成为一种责任。20岁那年,他从鬃人创始人王春佩之子王汉卿那里学到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除了“文革”期间不得不养家糊口外,白大成从未放弃过鬃人的制作,并对传统技艺加以改进,如最早的鬃人以胶泥为头、秫秸为体、彩纸为衣,白大成将彩纸的衣服改良成绸缎,使得鬃人更加漂亮和易于保存。

  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很多民间工艺品加入了工厂化的行列,一个模具可以复制出成百上千个,却失去了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灵性。白大成很清醒:“我也可以扩大生产,但那样的结果只能是把鬃人做滥了。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在北京,惟有鬃人这项民间艺术品我保持了它的独家性。”

  制作鬃人是白大成安身立命的本领,他说:“收集资料、著书立说固然重要,但不解决艺人的生存问题,走一个就没有一个。”除了潜心制作自己的鬃人,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白大成开始策划、组织各种民间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民间艺人走上由他促成搭建起来的舞台,为他们与自己寻找一条更宽阔的生活与艺术出路。

  他觉得自己就是因为爱好走近了这项民间艺术,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由爱好而继承、发扬鬃人的制作。令人惋惜的是,年轻人似乎不在意这些了,或者更关心它是不是能赚到钱。

  以鬃人为桥梁,白大成与外国友人所打的交道在同辈艺人中也算是多的,因此也促成了不少的交流活动。现在,白大成不用靠卖鬃人为生,但一直想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出点力。他希望通过“家庭艺术馆”,能让鬃人制作艺术走得更远。

  张宝琳面塑———面团能放30年不坏

  全北京做面塑的艺人有100多个,张宝琳的作品除表现传统题材外,还涉足难度极高的名人塑像。其面塑作品最大的特色是解决了面的保存问题。

  面塑: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它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去张宝琳家前,记者对面塑的概念完全停留在庙会面人摊位上的猪八戒、孙悟空等造型,到了张宝琳家后,居然看到了“八仙过海”、“仕女图”等面塑作品。张宝琳说:“那些不能算是面塑,只能说是面人,面塑从面人发展而来。”

  50岁的张宝琳从小就喜欢北京的各种传统民间艺术,他的家人和著名的面塑老艺人“面人赵”、“面人郎”交往密切,看他们捏面人时间长了,渐渐地自己也对面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16岁开始放弃了其他爱好,专门从事面塑创作。

  谈到自己最钟爱的作品,张宝琳说那就要算是自己创作的一套56个民族大家庭的集体面塑作品了。当初创作这套作品的时候光查阅资料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据了解,全北京做面塑的艺人有100多个,张宝琳的最大特点是解决了面的保存问题。“我做的面塑至少能保存30年。”张宝琳说,面团里有蜂蜜、糯米粉和精面粉,夏天怕霉,冬天怕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边做边改良,最终解决了。

  刘韧剪纸———把家做成剪纸博物馆

  刘韧做过组装工、库工,最后都放弃了,在家创办了北京惟一的剪刻纸博物馆。

  剪纸: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家庭艺术馆”中,最有规模且最有家庭博物馆味道的就算刘韧位于西城区受水河胡同的刘韧剪纸屋。从1999年开始,刘韧的剪纸屋就已经对外开放了,成了北京惟一的剪刻纸博物馆。

  从小就喜欢剪纸的刘韧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有一间大屋子,里面挂满了好看的剪纸,她的这个愿望在婆婆的帮助下实现了。剪纸屋由两间房子组成,屋顶有巨大的红色花团剪纸,墙上、桌子上、柜子里也贴满了各式各样、风格各异的剪纸。

  生于1956年的刘韧做过组装工、库工等工作,最后觉得自己太爱剪纸了,光用业余时间来制作剪纸不过瘾,于1999年开始了专业的剪纸创作。

  刘韧的剪纸全部是自己创作的,讲究的就是创意。按她的话说,“剪纸要有剪的味儿!”在她最近创作的古诗词剪纸作品系列中,《敕勒歌》在刘韧的剪子下,变成了一幅苍天、羊群、高山的剪影画,一幅塞外草原的美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