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经济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05: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徐少华 “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现实反映。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农村市场体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以市场需求导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选择农产品的品种、种养的技术和产出时间,尤其是衔接农产品收获和销售的时间与渠道。既要鼓励和扶持农村营销大户与农户签订生产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市场风险,也要鼓励和扶持普通农户直接面对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使他们亲身感受市场价格的变化,直接获得市场利益。从实际出发,广东省湛江市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抓好效益型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着力提升第二产业的比重,重点发展海产品加工、饲料等资源型加工业,以加工企业带动规模化、基地化生产。 以新型市场竞争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大力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使之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联结机制,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闯市场。当前,农业龙头企业可着重在引进和推广农业良种、提供技术培训和示范样板、介绍无公害与绿色食品市场标准和生产方法、注册和使用鲜活农产品商标,以及收购、包装、储存、运输和加工节令性产品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加强进入市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应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以扩大市场空间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消除城乡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应通过促进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自由流动,从根本上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在宏观上,着重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在微观上,着重开辟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与平等待遇的制度,促进富余劳动力流向城镇第二、三产业;建立区域性生产要素市场和合作机制,促进城镇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此同时,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户应主动适应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拓优质农产品出口市场。应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新阶段农村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职能的延伸,更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就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增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能力。如在推广应用农业种养技术上,应运用技术有偿服务和技术入股等办法,以利益机制把农户与农科人员长期联结起来,这样既可克服农户一次性购买技术存在的资金困难,增强农户应用农科技术的信心,又可在实践中检验技术的应用与市场成效,调动农科人员转化、推广最新技术的积极性。应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专业化检验机构,帮助更多的农业企业了解市场准入条件,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取得进入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作者为广东省湛江市市长)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2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