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立足自身实际 把握发展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05: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慧敏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是各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本质要求;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着眼全国大局,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当前,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改善经济环境系统、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小城镇的发展、积极培育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改善经济环境系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经济环境是一个有机大系统,由诸多相关的子系统共同组成,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系统的软环境,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政策体系、法律规章、行政效率等子系统;硬环境大体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公共设施等子系统。不良的经济环境系统,势必影响到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效果。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不断改善经济环境系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西部民族地区改善经济环境系统,一是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要交通路网、区际通讯、大中型能源基地建设投资多、难度大,政府应成为投资主体。各地方政府应采取地方财政投资、银行融资、社会集资、大企业出资和以工代赈等方式,搞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减少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人为干预,将政府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的不足。三是重视法制,依法行政,从立法、执法和监督各个环节上加大法律规章的建设力度,将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尽可能地规范到法制轨道上,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逐步培育成为法制经济。四是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明确,竞争意识强,经营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容纳就业空间大,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大。这些优势和特征使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大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更应该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要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等,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决不能走“先开发后环保”、“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而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低效高耗,甚至是掠夺自然的粗放开发模式,把经济发展规范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西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草地畜牧产业。畜牧业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草地畜牧业既是促进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有效举措。为此,一要把草原建设作为基本工程。不能仅仅把草原建设看成是畜牧业发展的条件,而应从更长远、更根本的意义上将其作为人类生态环境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来看待。应有专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进行大规模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包括草场改良、植被重建和草原水利工程建设等。应特别注意改变目前只重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忽视草原生态用水工程建设的倾向,以逐步扭转草原生态系统恶性循环的趋势。二要大力发展围栏草场和人工草业生产。可以将草原像耕地一样长期承包到户,并允许有偿转让和继承,以此激发使用主体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要建立国家、社会和业主多元投资机制,在扩大围栏草场的同时,着力发展人工草产业。三要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在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养畜,由规模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把增长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牲畜周转率和出栏率上。应着力引进、改良和发展成活率高、生产性能好、生产期和育成期短、饲草料能源消耗少的优良种群,推进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的现代化。

  加快小城镇发展,做好城镇化大文章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与农牧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也是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步伐,使小城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已经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在加快发展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小城镇,尤其是发展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对其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一,小城镇是民族地区传统观念变革的示范样板。民族地区一些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而小城镇对改变这种状况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农牧民群众可以在小城镇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接受各种宣传教育,以此提高文明素质,增强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信息观念等。第二,小城镇是新的生产力因素在民族地区的落脚点。从外部引进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技术、要素等,总是通过小城镇才传向农牧区的。比如,要改造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农、牧、林产业,提高其科技含量,就必须完善机械设备供应、维修、育种、植保、防疫等配套服务。这些服务只有集中在小城镇才便于为农牧民服务,便于向更广大的地区辐射和扩散,从而把新的生产力因素渗入到民族地区。第三,小城镇的发展会带来需求的增长。小城镇设有各种集市贸易场所,是农牧业生产要素的区域集散中心。小城镇的消费水平一般是农牧区消费水平的2—3倍。同时,城镇化本身也要求相应的公共设施投资。因此,小城镇的发展无疑会带来区域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第四,小城镇一般具有跨民族的特点,是各民族群众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各民族群众在此会建立起新的密切联系,在生产技术上互相交流,经营管理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杂居中消除民族隔阂,共同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做贡献。

  认清自身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基于自然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许多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而带动其他各种产业的发展,这是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西部民族地区要认清自身优势,构建民族特色经济。一方面,应对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做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尤其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理性的思考。一切都要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衡量,找到自己真正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在认清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要对区域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市场做科学的预测和产业规划,特别是要对潜在市场走势作出科学预测,从市场有效需求方面确定特色经济的市场定位,培育优势产业。要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强、处于上升期的“朝阳”产业作为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对已处于产业生命周期衰退期的“夕阳”产业应主动淘汰。另一方面,要借助非自然资源的开发,使自然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效能倍增,实现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资源相对丰富是西部民族地区引以自豪的优势,但必须看到,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理论性的描述和静态存在物,并不等于市场经济中现实的物质财富或经济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观,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的自然资源外,还包括人才、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一切能够带来附加值的诸多要素,而这些资源在西部民族地区则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这也是其最大的资源劣势。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必须重新审视和树立全新的资源观,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大资源的观念,特别是要把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培育、积累和开发利用摆在重要的位置。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2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