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康乐县:“30年不变的助学政策”九年变了两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13:04 兰州晨报

  巨额学费,一直是贫困地区学生求学的障碍。

  1995年,康乐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每年各奖励前5名本县少数民族、汉族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由政府每年承担这些学生2000元的学费,同时政策规定30年不变。

  康乐县县委、县政府的此举唤起了当地老百姓供子女上学的信心,许多辍学的孩子又走进了校园。但之后该县县委、县政府却改变了原先的奖励机制,致使从2001年起考入本科院校的许多学生及家长极为不满。

  助学 奖励政策大快人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康乐县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花儿:“莲花山上的白牡丹,文件发下人心欢。日日读,天天学,快送子女上大学,部分学费政府担,康乐人才大发展。”花儿的诞生缘于康乐县县委、县政府于1995年9月14日颁发的一项新政策———《关于资助就学,鼓励培养高尖优秀人才的决定》。该《决定》规定:成立康乐县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从该县收缴的教育附加费中提取5万元,作为资助金的主要来源,同时动员社会积极捐助资金,由教育基金会用于高尖人才的培养。

  《决定》规定这项政策从1996年开始执行,对全县中专统考中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成绩分别取得前5名的,在高中就读期间,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学费;对考入大学本科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应届考生的前5名,在大学就读期间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学费;凡康乐籍大学生考上研究生的,一次性资助5000元,同时规定这个政策30年不变。效果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康乐县是我省较为贫困的县之一,也是国家扶持的贫困县,属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县。建国以来,该县的义务教育事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该县的高中教育仍处于徘徊、停滞状态,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数量之少令当地教育部门汗颜。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该县才出台了这项政策。

  1995年9月,政策出台之后,该县立即向各学校、乡镇机关下发文件,同时进行了大量宣传,很快家喻户晓。

  不言而喻,老百姓及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心情是多么激动。陆续地,许多辍学的孩子又重返校园,许多想考中专的学生又上了高中。

  为了巩固这种局面,康乐县县委、县政府于2000年9月18日,又下发文件,给老百姓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困惑政策有变家长伤心该县这一新政策的施行,使当地落后的高中教育由此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其显著的成绩是1995年全县只有400多名高中生,到达004年全县高中生已达2000多名,尤其是否004年全国高考,该县就有224名考生上了录取分数线。然而正当这项1995年颁发的《决定》开始“收效”时,康乐县有关部门在具体的运作当中却出现了“变动”。该县普巴乡苏河村的村民赵占明今年只有49岁,但残疾的双腿使他难以从事正常的劳动生产。自从儿子2001年考上西民民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后,家里的生活愈发变得艰难。他告诉记者,儿子上学时,仅从银行贷了5000元学费。儿子每月300元的生活活费更是“捉襟见肘”,要不是同学资助,恐怕连饭也吃不上。他感叹道,按照自己家里的情况,根本不可能供起一个大学生,当初就是想着政府有政策才下决心供孩子上学的,可现在政府的政策变了,他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随后,记者随机采访的十多名家长都表达了同样的失落和伤心。说法 财政困窘无力坚持

  记者了解到,尽管该县前后两次出台了资助奖励学生的政策,但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到2004年新的奖励政策出台前,1995年出台的政策实际处于停滞状态。

  2004年9月,该县第三次出台了《关于奖励优秀大学生、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决定》,对够条件的优秀大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贫困大学生一次性资助3000元。

  由于1995年县上出台的奖励政策,考入前5名的本科学生每年可享受2000元的资助,4年就可享受8000元,而且30年不变,前后政策如此悬殊,这引起学生家长的质疑。

  对此,康乐县教育局黎局长解释说,主要原因是县财政收入困难。

  黎局长和招生办主任告诉记者,如果继续执行前5名每年奖励2000元的措施,包括少数民族、汉族和文、理科,每年就有20人需要奖励,4年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县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持续性地支撑这一政策的推行。同时,两位负责人介绍,1996年到2001年间几乎没有考上几个大学生。

  1996年两个专科、1996年两个研究生分别一次性兑现5000元,1999年考了1名本科,只兑现了两年,共4000元。

  奖励政策至此停止。

  据了解,因为政策实施中途停止,今年新政策出台后,县上对2001年至2003年没有按原政策规定兑现奖励的23名大学生,按新政策以优秀大学生的名义每人一次性补奖2000元。

  学生家长不满的是,该奖励既不符合过去的政策,也不符合今年的新政策。

  质疑 财政困难不是理由

  对教育局因财政困难终止原先奖励政策的说法,当地一些知情人士予以否定。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诉记者,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全县20多万农民、在职人员,都不同程度地负担了一定的教育附加费,在2003年4月1日的捐助会上,专门为此捐助的资金就有203万。他说,政府根据上世纪90年代末的财政制定了这项政策,当时都能够承担得起,现在为什么就困难了呢?再说这个政策仅仅是一个奖励机制,不管每年考多少大学生,政府奖励的仅仅是前5名,根本无须增加新的投资。

  家住该县附城镇中原村的村民岳春梅,是两个大学生的妈妈,和记者采访的其他家长一样,她也没有享受到政府规定的“好处”,现正对学校的催款通知而惆怅。岳春梅说,她是县人大代表,清楚老百姓的苦楚和心声,政府这样轻易地改变原先的政策,对老百姓的盼望无疑是一种打击。同时她担忧全县的教育由此受到影响,所以她代表老百姓迫切呼吁政府把这项好政策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阎世德 朱静渊(来源:兰州晨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